黑暗森林——浅析章北海之于逃亡
黑暗森林——浅析章北海之于逃亡
在《三体•黑暗森林》中,章北海的叛逃行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以人类技术劣势为由,决定带领"自然选择"号飞船逃离太阳系,保存人类的火种。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通过对比历史上的战争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技术优势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我的三体》章北海形象
在《三体•黑暗森林》一书中,作者通过章北海之口,讲述了他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这段经历被用来论证章北海叛逃的合理性:由于人类与三体文明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人类在对抗中必败无疑。因此,章北海认为自己肩负着保存人类火种的重大责任,决定带领"自然选择"号飞船逃离太阳系。
然而,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从后来的章节来看,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即使是科技水平足够先进的三体文明也惧怕"黑暗森林法则"一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规律。地球文明也正因为掌握了这条规律从而找到了敌人的弱点,进一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这也说明,对手的"强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弱"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相互依托,相互依存甚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最好地作战进而取胜。
在章北海所提到的朝鲜战争中,人民军队正是这样将规律运用自如的典范:志愿军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将朝鲜半岛多山的特点与美军机械化部队作战的事实联系起来,从而掌握美军作战的弱点,进而主动发起多次运动战,穿插、包抄、围点打援,一次又一次地歼灭了来犯的美军;当战争形势由运动战向阵地战转变时,志愿军战士又灵活挖掘坑道工事以抵御"范弗里特"弹药投送,坚守住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实践证明,一支拥有高度纪律性、由先进思想武装的、贯彻群众路线的军队是所向披靡的。在这场战争中真正感到"刻骨铭心"的恰恰是当时"科技树"点的最亮的美军,是那个章北海从一开始就认定是胜利者的"三体文明"。
志愿军在朝鲜
胜利并不总向强暴者倾斜,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在非洲的草原上,在越南的丛林中,在阿富汗的深山巨谷中,无数的一无所有的解放者以最勇敢的魄力与野蛮的侵略者斗争。面对帝国主义强大的暴力机器,他们惧怕了吗?他们有想过逃亡吗?按照章北海的逻辑,水生火热的他们比我们更有逻辑失败,但他们失败了吗?我们看到,非洲独立了,古巴解放了,美军的暴力机器也相继从越南和阿富汗灰溜溜地撤退了。
在重大的历史关头,面对强大的敌人,"章北海"们总是打着"技术代差决定一切"的幌子大行投降之道。抗日战争前夕,在汪精卫分子疯狂叫嚣下"曲线救国论"甚嚣尘上,国民政府的买办分子,本着韬光养晦,隔岸观火态度、秉持最"理智、清醒、冷静"的头脑,出卖了一片又一片土地,沦丧了一方又一方的水土,并总将祸患的根源归咎于他们眼中自私、狭隘、落后的民众。
蒋介石虽然也短暂发表过"十万青年十万军"的鸡血,但从未有将其认真付诸于行动的思想表示。更多时候,国民党军官在这样一种死板思想钢印镌刻之下,对群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民党有许多部队接受过英美的援助,其中不乏部队装备有足以与日军相抗衡的先进武器装备,但到了战场上与日军战斗之时,却鲜有"国之大者"真正发挥出武器威力,临阵脱逃的散兵游勇倒是屡见不鲜。反观解放区红军深入贯彻这一条"群众路线",在敌后战场机动穿插,游击队,新四军、乡里乡亲连成铁板一块,充分发挥先进的组织力量与制度优势,用最简陋的土枪土炮活跃在敌人的大后方,不时给予对方重创。这大大滞碍了日军攻击节奏与强度,重挫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与妄想。
在大刘的小说中,一贯有之对底层群众"滞后""盲目"的描述,并着力勾勒出"精英者拯救世界,群众者禁锢自身"的画面,在《流浪地球》中,短视的群众冻死了理智的、主张移民的少数派;在《三体》中,幼稚的人类罢免了罗辑"执剑"的权利并为人类招致祸患;理智的章北海遭到全体人类的不解。
可细细想来,在现实世界中,失去了人民,罗辑、维德和章北海,这些个人英雄主义框架下构建出的精英们或许能换出一时的荣光,却带不来真正的和平,毕竟在"黑暗森林法则"限制下,没有哪个人是真正的赢家。正视历史,直面问题,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才能获得了三体问题的终极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