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用五个字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三国演义用五个字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JIGIHS05566E43.html

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其勇猛善战和独特性格著称。关于魏延是否谋反,历史记载和《三国演义》的描述存在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揭示魏延的真实面貌。

魏延有没有谋反,从历史记载来看,似乎可以回答:有。
诸葛亮死后,杨仪与魏延发生激烈冲突,直至兵戎相见,都上书称对方谋反。刘禅与诸位大臣讨论,众大臣一致认为:杨仪不可能造反,谋反的只能是魏延。
魏延被马岱斩杀后,夷灭三族。株连九族是谋逆常见处罚,在蜀汉历史上,灭三族也仅此一例。但小编认为,就此认定魏延谋反,完全是不足够的。

影视剧中的魏延
历史上灭族的事件很多,其中真正谋反的比例很少,绝大部分是因为权力斗争失败,当然为了杀得理直气壮,安上一个“谋反”罪名,是常见操作。
魏延是蜀汉军队中第二号人物,仅次于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率军在最前线与司马懿对峙,如果要谋反,直接投降司马懿即可,又怎么可能最后兵败被杀?
当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观点,魏延是打算自立为王,先取汉中,再攻入成都平原。这也不合情理,魏延地位很高,手下的兵却不多,仅数千人。杨仪手上有十万大军,以几千人马,与杨仪大军硬碰硬,同时大喊“谁敢杀我?”放在小说剧情里,很精彩。放到历史真实上,完全说不通。
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发现,没有词汇能比《三国演义》中对他的评价“脑后有反骨”更形象了。这不是说他“早晚必反”,而是说他太有性格
魏延的性格很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出身低微,甚至有可能草根出身,文化程度应该也不会太高,深得士兵爱戴,作战勇猛,鬼点子多(“子午谷奇谋”为证),但为人骄傲,爱吹牛,情商不高,闯祸的本事不在打仗之下。
很多同僚都表示:惹不起,让他三分。(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传》)
面对这种性格鲜明的部下,陈赓旅长表示,有了李云龙,他得少活十年;诸葛亮对魏延,只怕还真有“脑后有反骨”的感慨,真不知道这哥们又得罪了谁,闯出什么乱子来。
当然,“脑后有反骨”,只是说他不好管,不是会造反。
他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这个奇谋如果实施,魏延毫无疑问是子午谷偏师主将。亲自带兵去执行这么危险,很有可能送人头的任务,为兴复汉室创造出一线生机,这份热血忠诚,在蜀汉中当可与关张赵云同列。
魏延喜欢吹牛,是因为他有吹牛的本事。刘备位进汉中王,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都督汉中,大会群臣时问魏延,汉中怎么守?魏延铿锵有力的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汉中的守军,只有三四万,居然可以抗拒曹操“举天下而来”,并表示曹魏只派十万军队来进攻,就等于送人头。这份狂傲,在整个三国,好像也就弥衡可以相映生辉,区别在于,弥衡就狂一张嘴,魏延是真有能力。
他依托汉中地形制定的“错守诸围”战略部署,是蜀汉北部防御的核心。
公元244年,曹爽十万大军伐蜀,王平按照魏延既定方略,以三万大军击破曹军。后来姜维改变魏延这种稳健的部署,改为激进的“诱敌深入”,汉中很快被钟会攻下,开启了蜀汉灭国道路。
所以,听到魏延这通吹牛后,刘备的评价是“称善”;其他文武大臣的反应是“众咸壮其言”。

影视剧中的魏延
颇有李云龙同志吹牛“告诉程瞎子,当年老子教他怎么打枪,今天老子再教他怎么打仗”的风采。
不少人说,诸葛亮不喜欢魏延,打压了魏延。
小编表示反对,不喜欢他的性格是肯定的,但诸葛亮深爱其才。诸葛亮到汉中后,魏延是丞相司马(丞相府军事负责人),督前部(打仗的前锋)。公元230年,更是派遣魏延以偏师西入羌中,击败郭淮。
魏延是刘备提拔的,但立下的战功,几乎全在诸葛亮时代,说诸葛亮打压了魏延,我反正不信。
事实上,魏延巨大的性格缺陷,正是因为诸葛亮这种名相的弥补,才给了他发挥实力的舞台。诸葛亮对魏延不但没有打压,反而有点“护犊子”,类似于陈赓旅长对李云龙的保护。

影视剧中的刘琰
蜀汉元老刘琰与魏延发生矛盾,刘琰资格比魏延更老,又是皇族,与个性丰满的魏延发生矛盾,再正常不过。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把刘琰贬去成都,给魏延撑了腰。
魏延的骄傲,有时却连诸葛亮的面子都不给。子午谷奇谋被否决后,经常口出怨言,批评(估计言辞还很激烈)诸葛亮胆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很像李云龙的名言“你咋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
面对这种言语,胸襟宽广的诸葛亮当然不会计较,照样重用。
谁都知道魏延惹不起,礼让三分,却也有不认黄的,他就是同样有个性,资历也不在魏延之下的杨仪

影视剧中的杨仪
杨仪跟随刘备,比魏延更早,刘备与他探讨军政计策的时候,同样“大悦之”;刘备位进汉中王,提拔他为尚书。
根据《季汉辅臣赞》的记载:
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
杨仪性格张扬,心胸狭隘,与心高气傲,看不起人,连张飞和诸葛亮面子都不给的顶头上司刘巴发生矛盾。杨仪的能力地位岂能与刘巴相提并论?找错对象的杨仪被刘备眼都不眨的“左迁弘农太守”。弘农郡在曹魏,杨仪肯定无法去上任,相当于被免职了。
建兴三年,诸葛亮将杨仪提拔为参军,临时负责丞相府的管理工作。建兴八年,再提拔为长史,正式成为丞相府秘书长,加衔绥军将军。成为蜀汉文官中的第二号人物(这里把李严划为武将,如果李严算文官,则杨仪算三号)。
杨仪的特长是后勤,“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一文一武的两大臂膀,都很有个性,以杨仪的资历,官职,能力,也的确可以不买魏延的账。
两人发生争执矛盾,在所难免,估计魏延言语上也争不过饱读诗书的杨仪。军人性情的魏延,更不废话,直接拔刀相向,吓得杨仪涕泪横流。
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无法迁就谁。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杨仪传》)。
好在诸葛亮的威望,平衡手段,诸葛亮在时,还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如果诸葛亮不在了呢?矛盾很明显会激化,这一点,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不怀疑。
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葛星陨五丈原,两人的矛盾终于变成大祸,直至兵戎相见,互相上书称对方“谋反”。请看下回《同归于尽》
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