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野圭吾《红手指》:家里隐藏的真相必须由他们自己揭穿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野圭吾《红手指》:家里隐藏的真相必须由他们自己揭穿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2SHN4DC0553C475.html

我一向觉得东野圭吾写社会题材比推理更精彩,如未成年犯罪题材的《彷徨之刃》、婚外情题材的《黎明之街》、描写人性之恶的《恶意》、描写犯罪家属困境的《信》……(点击蓝字可跳转,其他旧文没放在网易号)

总体来说,东野圭吾写“恶”比“善”精彩,大概“人性本恶,善非天性”,太阳和人心都不能直视呀。

《红手指》于2006年出版,是刑警“加贺系列”的第七部。

东野圭吾说:“我姐姐读完《红手指》,流着泪给我打来了电话。”为何流泪?我想因为这部小说触动了很多社会现实:养老与家庭矛盾、教育与溺爱孩子、校园霸凌、未成年犯罪……

老龄化与家庭矛盾

小说主人公前原昭夫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面对结婚生子、婆媳关系、父母老去的种种问题,就像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故事。

昭夫和八重子经人介绍认识,交往一年后结婚。

两人的爱情并非刻骨铭心,只是双方都没有更合适的对象,也没有分手的理由,女方又即将超出适婚年龄,才不得不结婚。

他们租屋结婚,三年后生了儿子直巳,八重子对儿子极其溺爱。

昭夫的父母喜欢孙子,昭夫几乎每月都回一次家。一次,昭夫的母亲政惠建议八重子断奶,不合八重子的原则,八重子抱着直巳立刻离开,从此不再踏足昭夫的父母家。昭夫怕做“夹心饼”,因此疏远了父母。

▲ 《红手指》电影海报(2011年)。

七年过去,昭夫的父亲突发脑梗塞,手术后捡回一命,但几个月后发现有老人痴呆症,而且急速恶化,记忆衰退,行为荒唐,养老院拒绝接收,只能由政惠在家照顾。

昭夫有个妹妹叫春美,她已经嫁人,和公婆住在一起,丈夫开日杂店。她几乎每天忙完都会来看看母亲,想尽办法帮助母亲。

八重子对家公的事不闻不问,昭夫只好默不作声。

想帮忙却无能为力,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春美和政惠也不来向他哭诉了,或许是彻底失望了。昭夫也就不管她们。良心上的谴责让他埋头工作,暗示自己还有其他要做的事情。他不再去探望父母了。

半年后,父亲去世,昭夫心里生出久违的解脱感。

父亲去世三年左右,政惠在年末大扫除摔倒,膝盖骨折,手术后出门要靠拐杖。考虑到母亲独居危险,昭夫决定搬回去和母亲一起住,八重子反对。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昭夫说母亲只是腿脚不方便,生活全部能自理,八重子要做的只是为母亲做做饭,其他都不用管。

反复讨论多次,八重子终于同意了。与其说她是被丈夫说服,不如说是心里盘算着要借此弄到独门独户的房子。经济长期不景气,昭夫的工资也没涨过,一直梦想的房子基本没有希望。

于是,昭夫一家三口搬进父母家,住进去之前还做了一些装修,八重子也很满足住进大房子了。

刚开始大家表面和睦,很快昭夫就发现母亲没同桌吃饭:八重子和政惠的口味完全不同,她们分开做饭了。

婆媳争斗让昭夫心情沉重,他光顾酒吧越来越多,认识了新欢,每晚回家都会争吵,昭夫始终不承认外面有人,八重子也没找到证据。

再过不久,八重子告诉昭夫,政惠痴呆了,记忆力低下,经常丢三落四。八重子想把政惠送去养老院,春美坚决反对。

春美提出她来照顾母亲,每晚固定时间来,每次都自己带饭菜,因为政惠不吃八重子做的饭。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溺爱不是“爱”

昭夫不管家,家中大小事务都是八重子处理,他从未做过饭,也没打扫过房子。

直巳小学时很听父母话,不知何时开始不服从管教,如果严厉批评就大吵大闹。昭夫更加减少和儿子接触,教育儿子主要由八重子来做,他就不过问了。

直巳在小学被霸凌,上了初中在学校被孤立,小学欺负他的人到处说他以前的事,他就更加宅了,在家总是躲在二楼的房里玩游戏。

八重子溺爱儿子,和直巳说话像哄小孩一样,尽量顺着他,不敢惹怒他,这不是“爱”,是“害”。

直巳上初三了,大概两个月前,八重子发现直巳有喜欢幼女的倾向,她又是不敢多问。

一天傍晚她回家,发现院子里有一具小女孩的尸体,是直巳掐死的。她赶紧打电话叫昭夫回家,还让他找借口不让春美这晚过来。

直巳平时宅在家玩游戏,父母不敢管,一管他就疯狂砸家里的东西。面对父亲的质问和勃然大怒,他毫不在乎:“真烦人!和我没关系!”

昭夫说要报警,直巳跳起来说“我才不去那种地方呢!”还随手拿起遥控器扔向昭夫。

“我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做的事,父母有责任,我什么都不知道。”

尽管被母亲抱着,直巳仍然叫喊着,瞪着父亲,脸上没有一点反省和后悔。无论何时,他从不觉得自己不对,永远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昭夫推测直巳当时的心境:他一碰到麻烦事就躲进屋子逃避,绝不考虑之后的事。他认为反正把女孩的尸体扔在院子里了,父母总会解决的。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昭夫想报警,八重子以死相逼,“你要是把孩子交给警察,我还不如现在就这么死了”。

直巳置身事外,昭夫和八重子商量后决定抛尸,为儿子掩盖罪行。

昭夫半夜把小女孩的尸体移到附近银杏公园的公厕里,第二天就被人发现。小女孩失踪,她的父母早就报了警,警察迅速展开调查。

昭夫认为警察不好对付,他又提出去自首。

“与其说蹩脚的谎言被逮捕,不如干干净净地去自首,才能尽快回归社会。未成年人不会被透露名字。只要搬到远方,就没有人知道过去的事。”

八重子恶狠狠地否认。

“不透露名字就没有传言了?搬家也没用,杀小孩的标签会伴随直巳一生的。谁能接受这样的人?你会平等地看待这些人吗?我是不能,这是理所当然的。被捕的话,直巳的一生就到此为止了,我们的人生也到此为止了。”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把父母当成什么了?”

刑警加贺很快怀疑前原家了,昭夫想出一个邪恶念头:隐瞒儿子罪行,把母亲当替罪羊。

前原昭夫主动报案,坦白是他抛尸的,具体细节全都对得上。

他说凶手是患有痴呆的母亲,因为小女孩拿他母亲的玩偶玩耍,所以母亲“把她收拾了”。为了加强谎言的可信性,昭夫将直巳房间的动漫玩偶(和被害的小女孩收集的超级公主属于同一系列)搬到母亲房间。

加贺认为前原没说真话。

“家里有隐瞒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强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

昭夫决心走到底,毕竟“亲生儿子举报老年痴呆的母亲杀了人,不由得别人不信。”

如果是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杀了人,应该能博得几分同情,这是老龄化社会的悲剧,前原一家也会被当成受害者,对直巳将来的影响也会降到最小。

昭夫甚至想,如果母亲清醒,她一定愿意牺牲自己来救孙子的。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加贺故意和春美配合演戏,要逮捕政惠,送政惠去拘留所。

快出门时,昭夫才注意到母亲的指尖是红的,就像以前痴呆的父亲一样拿口红涂的。

春美拿拐杖给政惠,拐杖的铃铛上有个小木片,是昭夫在中学给母亲做的礼物。

过了几十年,政惠还珍藏着这个东西,不仅珍藏着,还绑在自己最常用的物品上,一定是患上老年痴呆症之前的事。对她来说,这个名签很珍贵,因为是儿子送的第一件礼物。

昭夫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他终于说出真相,加贺毫不吃惊。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昭夫问加贺是怎么发现的,加贺说因为红手指。尸体上没有红手指留下的痕迹,和政惠是凶手的说法矛盾。政惠通过“红手指”传达信息,让加贺发现漏洞。

原来,政惠没有痴呆,春美也知道。

在家里,八重子态度冷淡,昭夫疏远年迈的母亲,直巳更加觉得祖母是个脏东西。

政惠对这种状况绝望了。她最后选择的道路就是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不让其他家庭成员进来,唯一的例外是春美。恐怕只有和她在一起时,政惠才是最幸福的。

昭夫又问加贺怎么知道母亲没有痴呆,加贺说,看到红手指的时候,他看着政惠的眼睛,政惠用眼神和他交流。

“你母亲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像在说些什么。那不是没有意识的人的眼睛。前原先生,你认真地看过你母亲的眼睛吗?”

昭夫利用“痴呆母亲”为儿子顶罪是无耻,而直巳对罪行的冷漠无知更令人发指。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直巳在路上碰到小女孩,小女孩看到他背包上超级公主的钥匙链,问他在哪买的,他就约小女孩来家里看他的玩偶。小女孩住在附近,才七岁。

他给女孩看了玩偶,女孩却说要回家,他就掐她,“没掌握好分寸”,就在饭厅掐死了女孩。女孩小便失禁,他怕弄脏地板,就弄到院子里去,然后回房间打游戏。

警察问他为什么要掐死小女孩,他说“不知道”,之后就不发一言,直到被带出审问室,他才开口说了一句:“都是父母不好。”

▲ 《红手指》电影剧照(2011年)。

“都是父母不好”——这句话大概是整个故事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很多,但从不反省,永远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似乎是“标配”。

“这是多么愚蠢而浅薄的犯罪,隐藏的真相却震撼人心!”

昭夫为保儿子,把杀人罪名强加给“痴呆母亲”。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要八重子把直巳叫来“统一口供”:“要是以为什么都靠父母撑腰就大错特错了,他把父母当成什么了?”

可是,昭夫这样做,他又“把父母当成什么了?”把年迈母亲视为家庭负累,就可以成为儿子作恶后的牺牲品?

当政惠听到昭夫和八重子商量如何找她做替罪羊,她是怎样的愤怒、悲伤和羞耻呢?有这样的儿子,有这样的孙子,这个家是否让她更绝望呢?

东野圭吾总能敏锐发现社会问题,然后把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融入到小说里。

《红手指》这个关于家庭、亲情、人性的作品,让人深思并发出灵魂追问:

照顾老人的责任和负担(尤其是生病老人),有多少孝心和耐心去支撑?

夫妻随着时间流逝和生活压力,有多少能保持理解和宽容,共同努力维系感情和经营家庭?

父母教育孩子,有多少能理智区分“真正的爱护”和“无节制的溺爱”,让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代同堂”的家庭应该怎样存在?

人性的软弱和丑陋用什么来救赎?

家应该是最让人安心、舒心的港湾,如果家让人支离破碎,人又能退到哪里呢?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