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代科举制度溯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代科举制度溯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ooc1.chaoxing.com/mooc-ans/ztnodedetailcontroller/visitnodedetail?courseId=204252358&knowledgeId=155358872&_from_=&_fromV2_=&rtag=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创立到清朝废除,历经1300多年。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方式,还对后世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中国在经历了南北朝几百年的大分裂后,重新天下一统。隋炀帝在605年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而在同时期,欧洲还在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黑暗中摸索。科举制度是中国独创的先进制度,旨在对僵硬的九品中正制开刀,而欧洲还在为自己的城堡贵族政治抱残守缺。

科举制度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保持了社会的活力,选拔社会各阶层精英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证明,正是这一先进制度的创立,才使得中国在长期的战乱后迅速崛起,成就了隋唐盛世的繁荣局面。

科举制度迎合了当时的历史潮流。隋朝建立,士族阶层崩解,门阀政治不再吃香。庶族阶层随之崛起。科举取士让庶族在朝堂的比例不断扩大,挤压士族空间,朝堂形成对抗的局面,皇权得到加强。

所以,说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的,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最早起源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不过隋朝取士的来源还是氏族阶层,普通升斗小民是无法参与的,真正的平民科举启于宋,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状元是怎一个风光了得。古代的科举制度调动了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和士子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澄清吏治,以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当年开设了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这种以试策分科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便是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到了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其中常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隋唐时代均以秀才科为最高,隋代秀才科先后录取不过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录取的仅一二人,秀才科录取后,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由于秀才科录取的难度较大,唐初举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止了。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进士科虽说最难考,但如果诗赋考得好也可以录取,这是唐诗兴盛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

独步世界的科举制度在宋时,科举革命,宋朝带了一个什么样的头?毫无疑问,宋朝的教育是成功的。特别是对科举的改革,将北宋的文化繁荣推至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科举制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宋朝逐步走向完善。

宋朝科举的最大改革,就是录取人数的倍增。科举开始时,唐朝的录取人数非常少,考上科举是极尽荣耀的事,用人中龙凤来形容毫不过分。唐朝的科举,每次录取人数平均只有二十八人。而北宋建立后,战火中宋太祖就迫不及待举行科举。太祖时期,录取人数还算靠谱,平均每次为十三人。但频率相对有些高,几乎就是一年一次的频率。

科举是宋朝皇帝的武器,在经过不断磨炼后,终于得心应手。太宗继位后,一切开始疯狂起来。考试时间固定后,录取人数开始直线飙升。在位二十一年,一共进行了八次科举,平均录取人数为一百八十六人。从宋太宗时代开始,宋朝科举的录取人数就开始高位运行。真宗时达到平均一百四十七人,仁宗时平均三百五十一人。宋朝如此大规模扩招,也没有导致登科的人身价降低。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程颢程颐以及朱熹共同形成了程朱理学这样的哲学思想,这一哲学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独特思维和先进的辩证思想,因此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也将宋朝的格调再次推高了一个层次。

唐朝科举考试诗赋,这造就了唐诗的灿烂,宋朝科举中的诗赋也直接推动了宋词的繁荣。在考试的公平性上,为保证科举公平,宋朝推进普及糊名法,这种保证教育公平的做法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教育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造就了宋朝的繁荣。


看看,读书人经过省试(尚书省礼部试)合格了,才只不过是取得了“出身”,还要过吏部的“书、判、身、言”这四项考试,方能授予官职,可见科举考试之艰难。即使通过了吏部考试,所授官位无非八、九品,其秩位并不高。不过从此便登上仕途,因而读书人仍把科举考试看成是一生之中的一件大事。

元代的科举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才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可到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让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贡院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是科举考试的场所,是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明代的江南贡院,规模宏大,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与北京顺天贡院以“南闱”和“北闱”著称于世。江南贡院从南宋孝宗乾道年间,至清代同治年间已有考试号舍20644间,至今仍保留着明远楼、贡院碑刻、飞虹桥等珍贵的文物古迹。明清两朝114名状元中有58名诞生于此,其中两代名人有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人。

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进入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乡试是地方考试,地点在南京、北京府,每三年一次,考场在贡院,考中的称举人。会试是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主考官称总裁,考中的称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这一切延续至清代时,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廷实行“新政”后,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因新式学校难以发展,故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1905年9月2日,立停科举,推广学堂,咸趋实学。1906年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综观,科举筛选出了一批批真正有治国安邦能力的栋梁,这是成就盛世的基础。这一制度对中国教育而言是一次巨大飞跃,从此学富五车不只是可以用来吹牛。经过几代唐朝君主对这一制度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科举成为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有力工具。

科举不仅是一种中国文化,从整个人类社会管理变迁过程来看,科举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它不变的操作步骤是:“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

科举制度对社会成员的这种程序性步骤,得到全世界各种文化的认可接受,是全世界普及度最高,使用度最广,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社会智商能力挑选”核心制度,更成为了全世界都复制拷贝执行的世界性文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和挑选,提高了使用人才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性及效率性。

科举,有如古代的高考,高考,有如现代的科举,科举与高考都是由政府举办的国家考试。科举与高考,分别作为传统教育与当代教育的代表,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两种考试都是有严密的考试程序,更是竞争性的公开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因此,科举和高考都可以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