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冷中的氨
工业制冷中的氨
先进的氨制冷部件
氨自19世纪以来就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制冷剂。在食品保鲜和工业加工领域,氨因其优秀的热力学特性而成为首选。您可以在下文的“为什么在工业制冷中使用氨”深入了解这一点,以及氨作为制冷剂的众多其他优势。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和新的F-gas法规的实施,科学家和制冷技术人员正在积极寻找长期替代方案,其中包括空气、水、氨和二氧化碳等天然制冷剂。在食品保鲜和工业加工领域,氨因其无与伦比的热力学特性而广受青睐。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氨作为制冷剂的选择之一,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领域。
为什么工业制冷中使用氨?
介绍
氨作为制冷剂首次应用于1876年,由卡尔·冯·林德(Carl Von Linde)在一台蒸汽压缩机组中实现。直到20世纪20年代,其他制冷剂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也曾被广泛使用。20世纪20年代,美国开发的氯氟烃(CFCs)迅速成为主流制冷剂,与当时其他制冷剂相比,CFCs被认为是对人体无害且极其稳定的化学物质。然而,当时人们无法预见到大量释放制冷剂对外部环境的影响。CFC制冷剂被宣传为安全制冷剂,导致其需求迅速增长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制冷剂一度被称为“天赐”的人造化合品。
由于CFCs的成功,氨制冷剂面临巨大压力,但仍保持了其地位,特别是在大型工业装置和食品保鲜领域。
到了20世纪80年代,CFC制冷剂的有害影响逐渐显现,人们普遍认为CFC制冷剂导致了臭氧层损耗和全球变暖。最终,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达成,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意在规定时间内逐步淘汰CFCs。
鉴于CFC/HCFC排放对大气层的严重破坏及其带来的全球变暖效应,1990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订、1992年《哥本哈根修正案》以及1998年日本京都会议都要求加快淘汰进程。甚至HCFCs也被列入淘汰计划,欧洲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
欧洲许多国家已停止使用HCFC制冷剂,而新型制冷剂以及经过长期验证的可靠制冷剂如氨和二氧化碳(CO2)正被考虑用于各种新应用领域。
氨具有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已通过数十年的氨制冷系统应用得到了充分证明。
能效
氨作为一种高效的制冷剂,温度范围应用广泛。随着对能源消耗的日益关注,氨制冷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安全和可持续的优化解决方案。通常情况下,氨的超倍供液系统能效比DX R404A系统高出15-20%。NH3(氨)和CO2(二氧化碳)复叠系统的技术发展,为提高能效带来了新的可能。特别是在低温和极低温环境(低于-40℃)下,NH3/CO2复叠系统表现出色,而采用NH3/CO2载冷系统,其效率比传统盐水系统提高了大约20%。
环境友好
氨是环保的制冷剂,属于 “天然”制冷剂,其GWP(全球变暖潜势)和ODP(臭氧消耗潜势)均为零。
安全
氨是一种具有毒性的制冷剂,在一定浓度下还会表现出易燃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确保所有涉及氨的系统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安全性。与其他大多数制冷剂不同的是,氨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味,即使在极低的浓度下也能被人类感知。这意味着,即使是轻微的氨泄漏,也能被人迅速察觉,从而发出警示。如果要减少氨的系统充注量,采用氨和二氧化碳的组合(如复叠系统或载冷系统)可以是一个既符合预期效果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
较小的管道尺寸
在气相和液相中,氨需要比大多数化学制冷剂更小的管径。
更好的传热
氨具有比大多数化学制冷剂更好的传热性能,因此允许使用传热面积较小的设备。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降低工厂的建设成本,并由于这些特性也有利于系统的热力学效率,还能进一步减少系统的运行成本。
制冷剂价格
在许多国家,氨的单位成本远低于氢氟碳化合物,这一经济优势因为氨在液态时密度较低而更加明显。此外,氨的气味特性使得任何泄漏都能迅速被察觉,从而减少了制冷剂潜在泄漏风险。
氨不是通用的制冷剂,主要适用于工业和大型商业应用。在这些应用中,必须考虑到氨的毒性、易燃性以及与材料的兼容性问题。鉴于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氨制冷系统在成功运行,这些挑战都是可以被有效应对和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