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17/NS“西点军校生”双翼教练机:二战时期的飞行训练主力
PT-17/NS“西点军校生”双翼教练机:二战时期的飞行训练主力
PT-17/NS“西点军校生”双翼教练机是美国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初级教练机,由斯梯曼飞机公司研制。该机型在1933年首飞,经过多次改进和升级,累计生产超过8500架,为美国及其他盟国培训了大量飞行员。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机型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其在军事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战时涂装
发展沿革
PT-17教舴练机(英文:Stearman PT-17 Kaydet ),1933年12月,美国斯梯曼飞机公司(1939年并入波音公司)研制成“西点军校生”系列的原型机斯梯曼70型。1935~1936年间,美国海军以N S -1的军用型号订购了61架。1940年开始生产波音·斯梯曼75系列, 美国海军航空兵以N2S -1等军用型号购买了250架, 美国陆军航空队使用的则称为PT-17(PT为初级教练机Primary Trainer的简称)。海军型与陆军型的机体相同,不同点在发动机,海军N2S-1采用大陆公司的R-670-1发动机,陆军PT-17采用R-670-5发动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准备战争,开始利用民间飞行学校大量培养飞行员。陆军和海军分别以PT-13、PT-17、PT-18、PT-27和N2S等型号,大批采购“西点军校生”,该系列飞机累计生产达8584架,按部件计算则达到10346架。“西点军校生”初级教练机与北美公司的AT-6“德克萨斯人” 高级教练机共同构成新的飞行员训练系统 。
技术特点
双翼机。动力装置为1台Continental R-670-5型220匹马力发动机。
性能数据
PT-17初级教练机主要技术数据:翼展9.8米;机身7.6米;机高2.7米;空重878千克;总重1232千克;时速170千米;升限3413米;航程813千米;机上乘员二人。
使用情况
1942年,PT-13/N2S-5(E-75型)出现后,使陆军和海军的飞机完全通用成为能,这种飞机的特点是采用了莱卡明R-680-17星形发动机和机身全部漆成银色(取代了海军教练机传统的黄色)。
1942年-1943年间,E-75的产量是1768架,其中1430架被海军买走。
型号演变
- 1934年,由斯蒂尔曼公司在其C型机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X70(生产商命名),作为美国陆军航空部队的初级教练机的候选机型。
- 1935年,被美国海军买走,命名为NS-1。
- 1936年,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开出订单,将其名为PT-13。
- 1940年,P-13采用了220马力的大陆(Continential)发动机,升级为P-17(海军型号是N2S-0)。
服役事件
学员们在莫顿(Moton)机场的 PT-17 教练机上接受初级训练。当他们学会驾驶这些双翼机后,他们将前往 12 英里外仍在建造中的塔斯克基机场,学习驾驶伏尔提 BT-13 教练机——一种全金属固定式起落架的单翼机。最后在 AT-6“德州佬”教练机上进行高级训练 。
塔斯克基的学员们在PT-17 前留影
1942年,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了约150架PT-17初级教练机,供已送到印度旁遮普邦腊河机场的国民党空军航校作训练用。1946年该批飞机编队飞越“驼峰航线”返回国内。国民党空军第三飞机厂于1947年开始在台湾的台中仿制PT-17,称为初教-l型。计划制造100架,首架于1948年2月制成。1949年1月27日,国民党空军航校1架PT-17教练机起义,安全降落安徽合肥机场。以后又有3架起义。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还有良好的PT-17初级教练机2架,待修理的20架。1952年最后4架退役 。
总体评价
波音-斯蒂尔曼 PT-13/-17 型教练机于 1934 年首次试飞,随后成为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海军的主要初级教练机。此机易于操作,结构简单,并且易于生产。在二次大战中,PT-13/-17 为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队训练了成千上万的飞行员,有力地保障了美国能够拥有足够的飞行员 。
PT-17教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