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鸡肉为啥没以前香了?不是你变了,是鸡变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鸡肉为啥没以前香了?不是你变了,是鸡变了!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3/18/47466189_1127783375.shtml

鸡肉的味道似乎在悄然改变,曾经的鲜美香醇如今变得寡淡无味。这种变化究竟是因为我们的味蕾变得更加挑剔,还是鸡肉本身发生了改变?

自古以来,鸡肉就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无论是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还是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式。然而,近年来,即使是广东这样的吃鸡大省,也很难再吃到真正有“鸡味”的鸡肉了。

美食家汪曾祺曾在《昆明的菜》中盛赞武定肥鸡制作的汽锅鸡,“汤如清水,鸡香扑鼻”。然而,当昆明的汽锅鸡不再使用武定鸡时,那种独特的味道便难以再现。同样,广东的白斩鸡如果不用清远麻鸡,江苏常熟的叫花鸡如果不用鹿苑鸡,都会让人觉得味道“差点意思”。

那么,究竟什么是“鸡味”呢?简单来说,我们追求的鸡味主要就是鲜和香。鲜源自鸡体内的水溶性物质肌苷酸、谷氨酸等,香则源自脂类。

以前的鸡都是农户散养的走地鸡,鸡长得慢,活动多,吃的是五谷杂粮、虫子等,肌凝蛋白更丰富,能产生香味的物质更多,特别是脂肪微滴以及细胞膜上的类脂肪成分。这些脂肪分子受热后转化成具有坚果、水果、花朵的分子,这就是鸡味。

而现在的鸡,大多都是规模化饲养的笼养鸡,灯下生、笼中长,严重缺乏锻炼,且生长周期短。这时候的鸡风味物质少,肉嫩是嫩,但鸡味却很淡。

除了养殖方式,鸡的品种也是影响鸡味的重要因素。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人吃的基本都是本土鸡(多为黄羽鸡),现在人们吃到的则多为白羽鸡。白羽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普遍比土鸡少,水分多,肉质软,除了价格更低外,口感和风味都不如本土鸡。

白羽鸡是完全的舶来品种,进入中国不过四十多年。因为有着高生产效率和高饲料转化率,在对温度、光照、饲料的控制下,白羽鸡能把出栏时间缩短到40天甚至更短,而且为了让存活率更高,白羽鸡经过一代代改良,基因早已发生变化,味道自然也不一样。

2020年,肉鸡的平均上市体重已达到2.9公斤,平均日增重超过60克/天,即2020年肉鸡的生长速度比1925年提高了5倍。在规模化的饲养条件下,肉鸡的料肉比也从最初的4.7降低至1.83。

这就是长久以来,人们按照市场经济的需求,把鸡一步步选育的结果:白羽鸡睥睨其它畜禽,成为了最适合把物质积累成食物的存在。由于市场需要白羽肉鸡长大就奔赴刑场,没有什么时间锻炼自己的肉质,也就没有时间在体内沉积各类风味物质。

通常来说,鸡龄和饲料是赋予鸡肉味道最天然的两种方式。一般公鸡的成熟期是110天,母鸡的成熟期是120天,这时期的鸡刚好成年,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风味物质初具规模,肉质紧实而滑嫩,做白切鸡刚好合适。一旦过了这个时期,母鸡生蛋,各种芳香物质和脂肪在鸡体内的蓄积,肉质便会韧一些,正所谓越老越有味,也正是这个道理。

相比之下,几十天的速成鸡生来就是个“罐头命”,只有做成美式快餐的炸鸡、披萨上的烤鸡、嫩滑的咖喱鸡等,在需要快速软烂的场合下才适宜。煲汤,显然就不适合了。

当在比较哪种鸡肉更好吃时,或许,我们更应该谈论,鸡吃的饲料是否会让鸡肉有怪味。有些养殖场为了让蛋壳更有硬度和厚度,会给鸡补钙,吃的都是一些鱼骨粉、虾粉,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鸡肉有一股腥味的原因。有些鸡农为了让笼养鸡看起来像户外跑动并吃叶子长大的鸡,则会在鸡饲料中添加黄色色素。肉鸡变走地鸡,让人傻傻分不清。更不用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饲料添加剂与抗生素药物滥用等一系列问题。

2022年,中国白羽肉鸡和黄羽肉鸡累计出栏量达到了98.2亿只,其中白羽肉鸡占比超六成。随着白羽肉鸡占据肉鸡的半壁江山,鸡肉甚至有取代猪肉作为第一大肉类的趋势。稍好的鸡,先机械化喂养,再出笼散养,这种鸡养足6个月,味道也还是不错的。这就让自然散养的纯土鸡的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注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毕竟在营养过剩的今天,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

尽管散养的土鸡更更好吃、更有营养,但一只土鸡就算每天只吃200克的粮食,一斤粮食按1.5元计算,8个月下来,光是粮食就需要144元,还不包括其他费用。这样一只吃得多、长得慢的高价土鸡,自然是“卷”不过一只均价50块的白羽鸡的。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会更加难吃到鲜香浓郁的纯散养土鸡。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鸡,鸡犬相闻之声,最是能体现农村烟火气。农家养鸡,少则三五只,多则十几二十只,平时吃鸡蛋,过年过节或有客人来时,便杀鸡来吃,以表重视。这不仅是农耕社会下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哪怕在今天,“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仍让无数人向往。但是如今,我国超一半的地方畜禽品种数量呈下降趋势。最适合做回锅肉的成华猪越来越少了;人们常吃的烤鸭、板鸭、盐水鸭等的制作原料是北京鸭,但其品种拥有者却是英国樱桃谷公司。

鸡肉越来越没味,但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中获益。每年上百亿只肉鸡,除了少量出口,基本都进了国人的肚子。如果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趋势,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