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道教“三元五腊”中的“三元”与三官大帝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道教“三元五腊”中的“三元”与三官大帝
中元节临近,不得不再次提到道教中的“三元五腊日”。在民俗节日中,三元日分别对应的元宵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道教中对三元日的重视由来已久,据早期天师道重要经典《赤松子章历》卷二记载:“三元日,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右件,天地水三官检校之日,可修斋祈福。”
道教经典《北斗经》也提到:“於三元八节,本命生辰,北斗下日,严置坛场,转经斋醮,依仪行道,其福无边。道教中,三元日亦对应三官大帝的诞辰。
道教中的三元及中元节的“使命”
中元节最为通行的称谓“中元节”来源于道教的信仰。“中元”,是与“上元”“下元”并举之概念,三者合称为“三元”。元者,始也。“三元者,气之本,正气者,道之宗”,所谓“三元”,即天、地、水三种元素。在殷商卜辞之中,已可见对于天地的原始崇拜。这种崇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丰富成熟,及至春秋,水神信仰已从天地崇拜里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独立神格的祭祀对象。与此同时,原本抽象的信仰对象逐渐人格化,并形成了一套与凡间相互映照的“官僚化”神灵体系。
道教中元日虽在魏晋时期已有固定日期,但却尚未形成后世那样分明的主题,《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言:“三品相承,生死罪福,功过深重,责役考对,年月日限,无有差错”,上中下三元“三品相承”,其主题混作一体,均为校戒生死罪福,中元日并未显示出有别于上下二元的独特之处,同时亦无记录时人庆祝道教中元节的相关文献存世。直至传为唐初道士刘无待所撰之《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出现,才勾画出道教中元日活动与仪轨的蓝图。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与生俱来的地缘优势使其无需像佛教那样逢迎中土文化,其节日主题不止于迎合孝道,而是扩大到“分别善恶、降罪拔苦”,使这一节日具有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道教又巧妙地融汇儒、释思想,将七月十五的固有意蕴融入中元节内,强调了中元地官救拔鬼魂的特性,逐步分化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差异,明确了中元日所拥有的独特“使命”,“玄都大献”亦逐渐为中元日所独有,成为其最重要的节庆方式。
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全称“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应感天尊”,居阙下三元妙纬宫三元总圣宫。三官大帝信仰是历史悠久的神仙信仰之一,东汉时,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之一。
天官:宝阙下上元覃恩府上元一品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
地官:中元覃宥府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
水官:下元通济宫下元三品五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法流远洽天尊
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人士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三官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溥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
地官赦罪
地官名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中元节正值地官大帝圣诞,所谓地官赦罪,神明慈悲:救一切罪、度一切厄。出离长夜,得睹光明。万罪荡除,冤仇和释。
地官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青灵洞阳。北都宫中。部四十二曹。偕九千万众。主管三界十方九地。掌握五岳。八极四维。吐纳阴阳。核男女善恶青黑之籍。慈育天地。考众生录籍祸福之名。法源浩大而能离九幽。浩劫垂光而能消万罪。群生父母。存没沾恩。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圣诞之日,称颂天尊宝诰有无上功德,恭贺平等应善天尊圣寿!
敬姜犹绩,群居合一。
慎终如始,功成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