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朝灭亡不过百余年,满族人口上千万,为什么满语迅速消亡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朝灭亡不过百余年,满族人口上千万,为什么满语迅速消亡了?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BR8V8KD05568890.html

清朝灭亡不过一百余年,满族人口上千万,为什么满语迅速消亡了?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比满语和蒙语的现状,分析满语的起源、发展及其消亡的原因。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

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曾经强大一时,入主中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满清政权 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说。

然而,奇怪的是: 清朝衰落之后,满语便迅速消亡了,甚至成了“濒危语言”

与之相反,蒙古人也曾建立起 蒙元政权 ,但蒙语至今仍在内蒙草原被广泛使用。

腾格尔阿云嘎杨魏玲花张口就能说蒙语。

可是,那英、曾黎、关晓彤等满族明星却不会说满语。

满语起源于何时?它为什么迅速消亡了呢?

一、满语的前世今生

“语言”“语族”“语系” 是划分各民族区别的显著标志。

大致说来,人类的语言自西向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印欧、乌拉尔语系、高加索、闪含、德拉维达、阿尔泰、汉藏语系等。

其中,满语就属于: 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历史上,这一语系与 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满语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同为阿尔泰语系的 突厥人蒙古人 的影响。

至于突厥、蒙古和满族的关系,还要从一张历史地图讲起。

在人类文明曙光初绽之际, 黄河中下游 因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了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冶炼金属,修渠治水,种植作物,祭天拜神,最终建立起国家。

然而,在这片土地以北,分布着广阔的戈壁和草原。

茫茫大漠中,同样生活着无数以 “游牧牲畜” 过活的人。

这些游牧民族被统称为 “胡人” 或者 “夷狄”

从春秋至秦汉, 匈奴 势力最强,几乎控制了大漠南北,并且时常侵扰中原地区。

长城作为一项防御性的军事工程,修筑之初就有抵抗匈奴入侵之意。

匈奴的强盛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改往日的“和亲政策”,转守为攻,北击匈奴,尽占其地。

随后的东汉王朝延续了这一政策, 南匈奴内迁北匈奴西迁从此没落

继匈奴之后崛起的是突厥人的势力。

伊斯兰化的突厥势力在中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突厥人也曾在草原上建立起统一的帝国。

不过这份统一没有维持太久,很快就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蒙古人和突厥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界至今存在争议。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 蒙古人崛起以后,蒙古铁骑迅速打下了突厥人原本的地盘

巅峰时期的蒙古人,几乎控制了从俄罗斯到中国的广大领土。

满人在历史上崛起的时间比较靠后,入主中原之前,他们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出过兴安岭。

清朝将东北地区视作龙兴之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

满人的历史往上,可以追溯到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世代游牧、渔猎,信仰着万物有灵的“萨满教”。

蒙古势力强大之时,作为被征服者和归顺者,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终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一直强调 “满蒙一家”“满蒙联姻” 更是双方的旧俗。

这一方面是因为双方文化融合程度较深,另一方面也有拉拢蒙古王公之意。

总之,作为后崛起的势力, 满语和满洲文化在文化这个位面上,并不处于“强势地位”

二、满语消亡的原因

当不强势的文化遇上强势的文化,结果会怎样?

5千年的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前者一定会被后者同化。

人类历史上最强势的文化、最具包容性的文化是什么?

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 “中华文化”绝对属于最强势的文化之一

在世界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经历了千年的大流散,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个民族就是:犹太民族!

可是,即使是犹太人和犹太文化到了中国也被同化掉了。

中国开封曾经生活着许多自称是犹太人的人。

可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已经和流散在欧洲的犹太人大不一样了。

按照犹太人自己的话说,就是 “丧失了上帝选民的资格”

北魏孝文帝为了维持统治,推行汉化改革。

唐代的统治者虽然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但在统治政策用的也是汉人那套。

强势的佛教传入后本土化了,基督教(景教)传入后连点风浪都没有掀起。

不够强势的满族文化在强势的中华文化面前,被同化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不过,最初的满清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成熟的汉字体系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 满族的文字最早只能追溯到努尔哈赤

作为统治者,努尔哈赤最早意识到满族人发展到现在,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字了。

于是,他下令结合金朝的经验,用蒙古文字来书写满语。

结果就是: 满族的文字虽然被创造出来了,但是漏洞百出,根本不具有实用性

清军入关以后,皇太极旧事重提。

有了皇太极的支持,满文得到了很大的改革。

统治权在握,满文得到了改革,清朝的统治者开始了自己的 “文化征服”。

他们将满语定位“国语”,强制汉人剃头,重视满蒙官员,排挤汉臣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除了剃头收到一些效果,其他几项措施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孝庄皇太后之后,清朝的蒙古妃嫔再难出头。

乾隆时期,汉女出身的 “魏佳氏” 做到了“皇贵妃”的位置。

彼时,中宫无后,魏佳氏可以说是大权独揽。

魏佳氏死后,又被乾隆追封为“孝仪纯皇后”,她的儿子“永琰”后即位成为“嘉庆”。

此时,清王朝已经进入了中期的发展阶段。

朝廷上,汉臣已经能够进入军机处议事。

张廷玉 更是以汉人文臣的身份成为了军机重臣,死后得到了配享太庙的尊荣。

满姓亲贵大臣虽然仍把持朝政,但他们的汉化程度也变得相当之深。

许多王公子弟,生下来接触的就是汉语,根本就不会说满语。

上层统治者如此,下层的百姓就更是如此了。

满人的数量相比于汉人,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下层的满人如果没有钱,无法接受教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与汉人打交道,同化是迟早的事。

满清政权统治时期,满语尚能因为统治者的支持占据一席之地。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后,满语便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满人早已没落的王朝的随葬品。

如今,能张口说满语并且熟练使用满文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满语已经成为了 “极度濒临灭绝” 的语言行列了。

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一部分人非常担心。极力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挽救满语,主张大力推广满语。

也有一部分人根本不在意,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消失不消失跟自己没有关系。

在这两种极端的看法中,我们不禁想问:

满语真的会消失吗?

答案是不会的!

只要人们对于清朝历史的研究还在继续,满语就不会彻底消失。

只不过,掌握这门语言和文字的人从原来的满族百姓变成了 “历史研究者” 而已。

史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满语作为清王朝的官方语言和文字,保存记录了大量资料。

这些资料都是史学家们还原清朝历史风貌,研究满族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即便是为了读懂这些材料,也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史学研究者投入到满语的研究当中。

罗马使用的拉丁语和拉丁文早就成了“死文字”,但不妨碍西方史学家依然在研究和使用。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失传千年之后,仍旧被商博良破译了出来。

所以,满语和满文最终的归宿并非“消亡”而是成为了一种“学术语言”。

我们也没必要为了他过分担忧。

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一定的社会土壤。

一旦这块土壤因为不可抗力消息,那么这门语言的必然走向没落。

幸运地是,如果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曾经强盛一时。那么,这种语言就永远不会“消亡”。

西方的拉丁语如此,清王朝的满语同样如此。

或许,这就是文明的力量吧。

参考文献

澎湃新闻:绝学传薪︱吴元丰谈满语、满文档案与清史研究(上)

人民网:满语之殇:1000多万人的满族 懂满语的不足百人

中国新闻网:满俗满语与东北方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