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误国有多厉害!苏辙的一篇文章,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文人误国有多厉害!苏辙的一篇文章,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君王。他推行的新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国力,但最终却因守旧派的反对而被废除。本文将为您讲述这段充满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外人眼中,成为君王似乎是古代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毕竟手握天下大权,能够呼风唤雨,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然而,这仅仅是君王光鲜亮丽的表象。实际上,君王的生活可能充满了孤独和苦涩,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鲜为人知。
君王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但这种权力却如同一把双刃剑。士大夫们的眼睛如同鹰隼般锐利,时刻紧盯着君王的一举一动。一旦君王的行为稍有偏差,便会被这些士大夫们无情地贴上“昏君”的标签,这种压力和束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君王往往只能默默承受,无法向外界倾诉自己的苦楚。以宋神宗为例,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着想,却常常受到人们的误解和指责。面对这些不公的指责,他只能选择默默忍受,将所有的委屈和痛苦深埋心底,独自品尝那份难以言说的酸楚。
出力不讨好的宋神宗
一直以来,北宋被后人戏称为“文宋”,这个称呼背后暗含的是对其经济繁荣的肯定,但同时也透露出对其军事实力的轻视。在历史的长河中,北宋的君王们也并非没有尝试过改革,他们努力了四代人,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这四位君王分别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和宋哲宗。
宋仁宗时期,北宋开始了一场变革,他重用了范仲淹,这位贤臣的加入使得北宋的“三冗”问题得到了缓解,经济也随之得到了提振。然而,这场变法并非完美无缺,它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这场改革以一种“半成功、半失败”的局面告终。
仁宗驾崩后,英宗继位,他继承了先皇的遗志,继续推进变法。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英宗的在位时间并不长,他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将变法的重担留给了宋神宗赵顼。宋神宗作为一位君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勤勉尽责,他将变法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宋神宗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是倾尽了心血。在他十几年的新法推行中,宋朝的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国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军队也变得强大,仿佛一个盛世正在向人们招手。
对外,他试图为这个古老的王朝注入新的活力,开拓了五州的疆土,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讽刺,两次对西夏的战败,让宋神宗一生的努力和心血,似乎变得不那么被人所认可。
我们都知道,那些真正为国家付出的人,他们的路总是充满了艰难和挑战。而那些只会空谈、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却总是能够轻易地对他人指指点点。宋神宗的改革,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但总有一些自诩为清流的人,他们却说宋神宗的改革让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这些所谓的清流,他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理由来批评和指责。他们将宋神宗合理的反击,说成是穷兵黩武,将他的改革说成是误国。他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理由来反对和阻挠,即使这些反对和阻挠,并没有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尽管改革的道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改革也的确遭遇了失败。但宋神宗并没有放弃,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继续进行着改革。他为国家和百姓所付出的努力和决心,被很多人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宋神宗的目标,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能够成为一代圣君。他朝着这个目标,矢志不移地前进着。
只可惜,他的改革意图虽好,但命运却并不眷顾。在改革的关键时刻,宋神宗却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事业。他的去世,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大宋的朝堂变得混乱不堪。
宋神宗去世后,他的改革事业就像是一栋未完工的建筑,被无情地遗弃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太皇太后高氏趁机掌握了朝政大权,她的一系列举措,让大宋朝堂变得动荡不安。朝堂上的争斗和纷争,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争,让北宋朝堂变得混乱不堪。
如果宋神宗在天之灵能够看到这一切,他可能会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无奈。他的改革梦想,就这样被无情地摧毁了。
哲宗作为宋神宗指定的接班人,在继位时年仅9岁。一个年幼的孩子,又怎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呢?实际上,太皇太后高氏才是当时真正的幕后掌控者。她的目光和胸怀,与男性君主相比,似乎总是显得有些狭隘和短视。
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够像武则天那样,拥有超越男性的胸襟和野心,以及卓越的治国才能。
作为一个女人,高太后的行为似乎印证了那句古老的谚语:“头发长见识短”。在她的操纵下,一些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如司马光、吕公著等人,得以重返京城。他们一回到京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废除新法的行动,这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倒退。
这些人将之前实施的青苗法、市易法等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法令统统废除,重新恢复了那些陈旧的制度。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守旧派竟然将大宋将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疆土轻易地割让给了西夏。这无疑是对宋神宗抵抗西夏努力的极大讽刺,也是对国家尊严的极大侮辱。
北宋时期的一些所谓的读书人,他们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他们不仅没有为国家的领土完整而战,反而轻易地将土地拱手让出,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极大背叛。这种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极其荒谬和不可接受的。
更加荒谬的是,司马光为了造势,竟然提出了一个所谓的“以母改子”的口号。这个口号不仅毫无逻辑,而且充满了荒谬和无知。司马光等人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无忌惮,完全是因为高太后在背后撑腰。然而,正如人们常说的,“人在做,天在看”,他们的行为最终会受到历史的审判。
公元1093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高太后这位曾经在朝堂上掀起无数风波的女性,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随着她的离世,宋哲宗似乎也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春天,他终于可以摆脱长期以来的束缚,开始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抱负。
在高太后生前,宋哲宗一直被迫隐忍,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变革的渴望,但却无法施展。然而,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终于有机会向那些守旧的大臣们展示自己的决心和力量。在一次召见大臣的场合中,宋哲宗毫不留情地怒斥了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将他们全数轰走,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守旧势力的一次强烈震慑。
高太后的去世,对于宋哲宗来说,不仅仅是个人情感上的解脱,更是政治上的一次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