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新常态!这场论坛大咖云集,纵论固收市场
债市新常态!这场论坛大咖云集,纵论固收市场
2025年债券市场年度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第一创业证券、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机构的多位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2025年债券市场的发展趋势。专家们从政策视角回顾2024年货币财政政策,并展望2025年政策发力方向,为市场各方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决策参考。
债券市场四大变化值得关注
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理事长王芳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中国债券市场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四大值得关注的变化:
央行通过两次降准、两次降息,让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较为充裕;同时,央行重新参与国债二级市场,通过净买入国债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并加强对收益率曲线的掌控,防止机构投资者出现期限错配的风险。总体上看,当前债券市场受预期偏弱、货币政策宽松、市场供需结构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收益率已经下行到历史低位,但整体风险可控。
高收益率债券稀缺,市场出现“资产荒”现象。由于市场流动性宽松,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行到1.5%附近,银行整体呈“缺资产”状态,负债压力相对较小。
信用品种收益率整体跟随市场基准利率走势,但在市场回调时弹性更大。信用品种收益率回调幅度远大于利率债,利差大幅走阔,等级利差和期限利差呈现分化特征,低等级长久期品种流动性溢价大幅上升。
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成为利率债市场的重要品种。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已成为实施更加宽松财政政策的抓手,也深刻影响着债券市场的走势。
全球经济将处于持续性低增长周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IMF原副总裁朱民围绕特朗普上任可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朱民把特朗普和历史上里根的美国单边主义进行类比,认为二者在多方面具有共同点。里根经济学对内减税、减政,增加产业政策;对外贸易战,同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推动全球的资金流入美国,推动美国的贸易出口增长。在美国做国内政策的同时,会有国际政策和国内政策配合使得美国能够用美元调动全球资源,这是里根经济学特别基本和重要的特征。
朱民认为,特朗普也采取类似方式,包括对内减税、补贴国防军工、推动美元贬值等。最终,朱民认为,特朗普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会很大,财政赤字可能会上升至7%~9%左右,导致货币政策大幅改变和美国经济金融不稳定性增加。美国国债利率继续上扬,预计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会回到5%左右。
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朱民认为,全球总体来说GDP可能会下跌0.3%~0.5%;贸易增速下降、制造业的成本上升,资金会继续流入美国,全球流动性紧张。从里根政策的实际结果和特朗普政策的实际结果比较,全球经济可能处于持续的低增长,2025年可能会有一定反弹,以后会缓缓下降。
资产配置多元化更值得关注
在圆桌论坛环节,浙银理财筹备组副组长刘劲松,天弘基金固收体系总监姜晓丽,泰康资产固定收益投资部执行总监张明,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围绕着债市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思考角度。
张明表示,2025年短期利率是确定性下降,根本原因来自2025年央行继续降息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对于10年期和30年期的长期债券利率走向,他认为不确定性大得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长期债券利率对于降息的预期打得非常足。第二,对于各项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机构乐观程度的定价也比较充分。
谈及2025年投资机会,张明表示看好两类。第一是地方债,现阶段地方债和国债的利差处于历史上非常高的位置,2025年利差有明显压缩的机会。第二是普通高等级的信用债,其利差也跟地方债一样处于较高位置。
姜晓丽在分享中表示,近年来债市剧烈调整多源于居民行为链条,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预防心理导致市场波动加剧。2025年决定市场资金走向是资产价格波动导致的居民风险偏好变化,居民存款流向股市还是债市会决定市场方向。
在姜晓丽看来,对机构而言,多资产策略是应对当下市场更好的选择。以美国经验为例,其主要在FICC范围内进行多资产配置,可选标的有高收益债、外汇、商品等。但在我国目前公募基金的体系下,很难参与上述大类资产,所以公募资金可以将资产配置延伸到含权领域,增加股票、可转债等资产配置。
刘劲松从政策链、资金链、市场供需、机构和投资者的行为角度对2025年债券市场进行展望。他表示,从政策角度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更加积极有为,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看,2025年收益率应该是易下难上。从供需来看,2025年“资产荒”还会延续。从机构的行为来看,2024年整个机构的预期极其一致,同一类型的机构里投资行为非常趋同,这个特征有可能在2025年继续延续。
“总体来看,在低利率的环境下,更多机构可能以交易性目的进入市场,长债的波动幅度会加大,客观提升策略博弈空间。从交易风格来看,在利率下行过程中,2025年波动应该会加剧,利差的交易仍有空间,久期策略下,品种的选择可能会是关键。”刘劲松说。
魏凤春从核心问题,交易因子、政策因子、基础因子和配置策略等5个方面阐述自己对于资产配置的看法。他认为,过去几年投资配置都是集中在以国企为核心的中心企业,未来则是关注增长率、无风险利率与风险溢价等方面。交易方面,2024年12月30日ERP为3.59%,若以历史上相同位置为观察样本,未来一年配置A股的胜率为89.19%,相对10年期国债的超额收益中位数是17.17%,超额收益平均值是18.24%。
政策方面,魏凤春认为,中美最终一定是从冲突到博弈,最后到合作。中国在博弈的过程中,最终一定会走向“大财政”。信用创造从地产重心转向“财政+货币”一体化,资金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财政面临开源节流的挑战,货币面临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型。
基础因子方面,魏凤春认为,从增长角度看,美国最终不会“硬着陆”,而是会出现“再平衡”,中国的周期定位则是长周期减速,中周期等待资本开支开启,短周期波动向上,A股目前利润底部尚未出现。流动性角度看,债务收缩,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但信用仍未扩张,同时,2024年的化债行为将会持续,在现有框架下,会形成低利率的螺旋。金融抑制下,资金流向被规划。
配置策略方面,魏凤春认为,现在普遍认为是走向多元,单一资产加杠杆已经不适合,“固收+”会重回视野。固收2024年迎来大牛市,2025年如果做好了,加入一点可转债,加入一点所谓的权益也是大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