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及同步练习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及同步练习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其中第四首更是广为传诵。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誓死卫国的豪情壮志。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词句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2.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一作“雁门关”。
3.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4.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品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编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是第四首。这首《从军行》写的是边塞征戍者的艰苦战斗生活和他们誓死卫土守边的坚定意志。作者在诗中显示了同情军士身历艰辛、思归不得的思想,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塞征戍者苦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的敬赞态度。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是戍守之地环境氛围的特点。青海一带在当时是战事频繁之地。唐政府的军队和吐蕃族军事集团曾激烈地争夺过这一地区。诗中的戍守者就是生活在这个背景下的这个环境里。在荒凉的青海高原上,由于两军时常对阵,战斗惨烈,天空的云霭层层交叠连接,长贯天宇,遮覆雪山,戍守者向西部的更远的地方望去,云天弥漫,视野茫茫,从心理上深感到大漠荒凉,无可依托。
戍守者在深感天低云暗的时候,把心神收归,举目遥望回归的长路,于是出现了“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这一承接句。在玉门关以西很远很远的地方,戍守者登上大漠中的一个制高点,回望玉门关这一来时烽火征程上的一个重要关隘,那里是走向塞外征程的起点,也是戍返故园之日真正归路的起点,因此用尽了目力,在瀚海中搜寻。真是喜出望外,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城关,那一定是玉门关!那里虽不是家园,但却是离家乡更近的地方。目送归心,所能看到的地方,也正是目光所能达到的最远之处。心神的感知,因目所能见,得到了具体物象的肯定。
征戍者在边远荒漠之地生活,只要时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就不能平息归心,这是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但由于戍守的战士在边塞还有他们经常性的战斗生活,这种生活中的艰辛、壮烈,对于意识到卫国戍守责任的战士来说,也能激起他们的慷慨、豪壮之情,并能使乡心平息,继而发出男儿豪气、英雄壮志。诗中有这种生活反映,也有这种感情抒发。“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征戍者屡战沙场,身上的盔甲被敌人的刀箭洞穿无数,这境遇是艰苦的、惨烈的,也催人以激昂的态度认真地对待这种不容倦怠的生活。因而在一场大战过后,查看身上的铁衣,抚摸甲上的孔洞,思归的心情又让位给更高的情志,激励起战斗到底、不胜不归的勇敢豪情,决心要打败侵掠这里的敌兵。
这首诗在手法上,由远天云山写到归路城关,把边苦与乡情融成一体,最后让战士的壮心统御思归的寂苦愁情,真实自然地转升入格调高昂的境界,显示了诗情的壮美。可以说,前两句是为结尾两句作了有力的铺垫与反衬,更强烈地突现出戍边将士的英勇、刚毅、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使这首诗历久弥新,激人奋发。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之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宋荦说:“诗至唐人,七言绝句尽善尽美……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
【备考知识梳理】
结构层次分析:
前两句写景,境界阔大,展示了西北边地的辽阔与萧条。浩瀚无垠的青海湖,绵延不绝的祁连山,弥漫天际的浓云,孤立无依的城堡,远处可见的玉门关…… 画面的辽阔和湖山的雄壮,给人以博大宏伟的美感,而风物的萧条和色彩的暗淡,又给人以寂寥悲凉的感觉。无论是博大还是悲凉,对唐军将士不辞艰危,守卫疆土的志气都是有力的烘托。
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调悲壮。第三句叙事,既写了环境恶劣,又写了战争频繁不断,同时还体现了战争的激烈、残酷。在这样恶劣、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作战,将士的心情如何呢?第四句作出了回答。表现了将士的豪气干云的壮志雄心和英雄气慨,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这首诗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主旨:表现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不畏艰险,仍然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问题探究:
1.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荒凉、严寒、空旷、阴沉)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2.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意志和豪情。
3.一、二句不妨设想为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请简要描述一下。
答:在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那雪山,是矗立在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与孤城遥遥相望的玉门关了。
4.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还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请简要说明一下。
答:边塞生活虽艰苦,思乡之情尤深重;但却磨灭不掉戍边将士心中那杀敌报国的雄心大志。景色的格调是:迷茫、黯淡,悲壮、辽阔。
5.“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答:“孤”字。
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中的人“孤”,这“孤城”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
6.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
答: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7.“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
答: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8.“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
答: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9.从“百战”和“黄沙”你感受到什么?
答:战争的惨烈。
10.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
答: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11.请谈谈你对三、四句的理解。
答:将士们身经百战,盔甲都已被磨破,但仍无法消磨掉他们心中那“不彻底消灭敌人决不归乡”的信念。
12.体会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13.下列关于《从军行》主题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14.下列关于《从军行》艺术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很好地烘托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用倒装句是为了突出孤城戍守的悲凉。
C.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D.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气象浑茫、含蓄丰富地展现边塞战士的豪情壮志。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