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时突然晕倒?了解一下“晕针”现象
针灸时突然晕倒?了解一下“晕针”现象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治疗和保健方面有着独特的效果。然而,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晕针"现象,即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晕厥。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晕针现象的原因、症状及预防方法。
什么是晕针?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被施针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想吐,甚至晕厥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尤其对于对针刺有恐惧心理的患者来说更为常见。
晕针的症状表现
晕针发生的时间通常较短,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头晕眼花
- 心悸心烦
- 恶心呕吐
- 四肢无力
- 昏倒或意识恍惚
- 面色苍白
- 四肢冰凉
- 血压偏低
- 心率减慢
- 脉搏细弱
待晕针恢复后,患者会逐渐出现以下表现:
- 神志清楚
- 面色由白转红
- 四肢转温
- 心率恢复正常
- 脉搏有力
- 全身无力、四肢酸软
晕针的发生原因
晕针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心理因素
情绪过度紧张、恐惧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
体质因素
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更容易发生晕针。劳累疲倦时,患者集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针。
体位因素
采取平卧位时,患者身体放松,更有利于心情保持舒畅,因此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患者在坐位下接受针刺,其原因可能与坐位下的血压变化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流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
此外,医者施术时的手法强度、环境闷热、通风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晕针现象的发生。
晕针的预防方法
为了预防晕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做好心理准备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在针刺治疗时,可以通过言语诱导、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使患者意志转移。建议患者事先了解针刺治疗的目的、具体针刺的方法,包括对穴位的刺激等,了解针灸如何起效,对治疗过程心里有底。注意身体状态
患者应该在来针刺之前先吃饭,针刺是不需要空腹的,过度饥饿也是不宜接受针灸治疗的,同理,过饱也不适宜进行针灸治疗。此外,还需要在充分休息后进行治疗,保证气血充足。穿着适宜
尽可能穿宽松的衣服来做治疗,不要穿类似牛仔裤一类紧身的衣服,便于医生的取穴操作,也便于患者自身接受治疗时的舒适度。告知医生重要信息
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病人,可以在医生做治疗之前进行示意。特别是女性患者,前来针刺时要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怀孕、是否在月经期,以及有溃疡的地方要在治疗前先跟医生充分沟通交流后,再接受治疗。
晕针是针灸科常见的现象,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以很快恢复,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如果您在针灸时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的感觉,请及时告知医生,不需要太过于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