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多维,学生成长多样
教育评价多维,学生成长多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需求。近年来,我国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暑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新华社发
北京大学:探索学术创新成果综合评价机制
近年来,北京大学逐步改革博士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方式,取消了对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建设实验系统、建立理论模型、获得发明专利、写作学年论文等,都成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这种评价机制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让他们有了更多试错机会。比如,北大智能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博航最初选择的研究选题遇到困难,因为不再担心“发论文”的时间要求,他及时更换了研究选题。现在,他关于图神经网络领域表达能力的研究进展顺利,相关成果获得机器学习国际会议ICLR2023年杰出论文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毕业论文写在工程一线
北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3级博士生勾致晴,入学一年来学习科研的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学校为每个学生都配了校企导师组,基于企业实际工程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他们毕业评价的重要一环。
黑龙江职业学院: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黑龙江职业学院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张卷”评价方式,而是通过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来考核学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贡献、绘制的图样、创建的模型、技能竞赛获奖和取得的职业证书,都将被计入总成绩。
北京市商业学校:职业素养护照见证成长
北京市商业学校为每一名新生颁发了职业素养护照,通过基础、课程、专业、岗位、拓展五个模块的任务和活动,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劳动实践等方面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指引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专家观点:以评价改革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传毅认为,教育评价改革应从单一测量转向多维互动,倡导综合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同时,改革需要系统规划、持续投入和多方合作,政策制定者、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需共同努力,确保评价改革实际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