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伴侣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伴侣的结局?
为什么伴侣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伴侣的结局?
每年的春节,都是“见家长”的高峰期。今年春节,你去“见家长”了吗?有人第一次见恋人的父母,总觉得局促不安,但又不确定是不是自己太敏感;有人婚后第一次跟伴侣回家过年,家中的一切都让自己难以忍受,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人开始谈婚论嫁,对方父母提出的要求,怎么听怎么刺耳,但又不好翻脸......平常过着二人小世界,还算甜蜜;见完对方父母,就咂摸出一丝苦味。
苦是因为:对方的原生家庭,不符合自己期待中的样子,对未来感到不安。但又不知道:这是不是致命问题?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有没有必要因此分手、离婚?
之前常听到这句话:
“是不是对的人,见一趟父母就知道了。”
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今天,让我们聊聊:如何从“见父母”这件事中,确定另一半适不适合自己。
三个真实故事
故事一:小鱼,女,27岁,见男友父母。
年前,小鱼见了男友的妹妹,给了她一个两千元的红包。给这个红包,是因为小鱼和男友到谈婚论嫁的阶段了,想给他的家人留个好印象,想着他妹妹肯定会把这件事告诉他爸妈。
春节正式见他的父母,他妈妈嘴很甜,对小鱼一口一个“亲女儿”,还塞给她一个大红包。小鱼不好意思收,男友收下后掂了掂红包说:“绝对不止两千。”
回来的路上一起打开红包,数了数,只有一千。男友脸色很难看,就说红包先放他那里,肯定是他妈妈搞错了,或者他妹妹没有把小鱼给她红包的事告诉他妈妈。
“我妹果然没有告诉我妈,我妈知道后,赶紧又补了一千,你快点收下。”
小鱼虽收下了,但心里觉得蹊跷:一件小事,怎么搞得这么复杂?
后来小鱼又见了他妈妈几次,她明里暗里地表示不喜欢小鱼。男友也终于鼓起勇气告诉小鱼:“我妈当初要我跟你分手,但我表态不分,会和小鱼结婚。”
他还跟小鱼坦诚,他妈妈其实知道小鱼给他妹妹两千元红包,故意只给小鱼一千,是想让小鱼难堪。但他不想让小鱼受委屈,就自己掏了一千元,凑了两千元给小鱼。
现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和他妈虽相见两厌,但不影响他们相处融洽。
故事二:木子,男,32岁,见女友父母。
第一次去女友家时,木子真的被吓到了。她家是那种村子里的自建瓦房,家里昏暗又潮湿,夜晚寂静得可怕,上厕所得去外面。她妈妈常年卧病在床,爸爸在外打工。
木子承认,他一开始是有些嫌弃的。但她爸妈性格很好,没有他想象中的陋习,非常开明,一家人感情很好。
木子也想和女友结婚,唯一发愁的是,未来岳母想让女友“扶弟”,帮忙给房子首付。
木子听完思考了很久,觉得这种事不说清楚以后更麻烦,就直接告诉女友他不想帮。
女友听完没有抱怨,也没有提出分手,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向木子借钱付60%的房子首付,她弟弟写借条给木子,三年内还清。
木子很惊讶:“一家人写借条,你弟不膈应吗?”
她一脸严肃地说:“怎么会?我早跟我弟说过,如果找我们借钱必须写借条,而且他有工资,可以每个月还一点,我妈也是这个意思呀。”
木子顿时松了口气,觉得她一家人都很明事理,心甘情愿地借了钱。月底,他们的婚事如期举行,她弟弟也准时还了第一笔钱。
故事三:朵拉,女,33岁,见公婆
每次跟老公回家,朵拉都感到局促不安。婆婆一直在忙前忙后,公公却躺在沙发上啥也不干,还使唤婆婆倒茶、削水果。关键是婆婆完全没有怨言,全程笑呵呵的,也不让朵拉帮忙。
朵拉替婆婆打抱不平,老公却解释说:“我也不想妈妈过这种日子,但她已经习惯了,没法改了。”
第一次见他父母时,看见这样的场景,朵拉其实很害怕自己婚后也要像他妈妈那样,伺候一家老小。但他再三承诺:婚后不会跟父母同住,对朵拉也没有“贤妻良母”的期待。
当时很多朋友都劝朵拉:男人的嘴骗人的鬼,他婚后肯定会像他爹一样,对老婆呼来喝去的。但朵拉还是相信他、和他结婚了,婚后,家务活分工明确,他们合作得很开心。现在他们结婚5年了,他并不像他爹那样大男子主义,对朵拉非常体贴、包容。
那样的家庭怎么会养出这样的儿子?朵拉觉得很不可思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位亲历者都有个共同点:第一次见对方父母时,感受都不太好。但为什么TA们没有选择分手呢?因为TA们的另一半,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面前,呈现了“自体的恒定性”——不受原生家庭过多影响,无论父母是怎样的人,都清楚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有独立的需求与感受。
比如,小鱼的男友见妈妈刁难她,没有“愚孝”,而是想办法不让女友难受;木子的女友面对他的不满,没有“破防”,而是拿出他更能接受的方案;朵拉的丈夫听到妻子愤愤不平,没有生气,而是关注怎么维护好俩人的关系。TA们有不同于父母的主见,情绪更稳定、做法更理智。
总结来说,就是TA们的内在经历了“更新换代”,改写了原生家庭的古老结构,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崭新结构。这让TA们虽生于有问题的原生家庭,但没有把问题带到自己的小家庭里。
科胡特在《自体的分析》中,将这个过程理解为:没有持续固着在古老的自体结构里,而是体验到自己和古老结构之间,是分离而独立的。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点,就会表现得“认亲不认理”。就像很多人见伴侣的父母时,会感到伴侣像变了个人。比如,你老公平时很体贴,不让你多干活,表现得很尊重女性;但到了他妈妈面前,却指着任劳任怨的妈妈对你说:“你要多学学我妈。”或者,女友平时乖巧懂事,表现得好像很依赖你;但到了她父母面前,却可以因为爸妈一句“他太穷”果断和你分手。这是因为,TA们的自我功能被古老的自体结构持续“投资”着。所谓“投资”,可能只是妈妈的一句“真乖”,爸爸的一句“真懂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见完另一半的父母后,不但不舒服,还很失望。让TA们不舒服的,是另一半糟糕的原生家庭;但真正让TA们对这段关系失望的,却是另一半这份盲目的“忠诚”。
我们观察对方的父母,本质上,是在观察双方婚后的相处模式,窥见自己未来生活的样子。一般来说,一个偏激固执、充满负面情绪的原生家庭,意味着在这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可能最开始也是偏激固执、充满负面情绪的。但原生家庭带给人的古老结构,是可以通过不断成长来“更新换代”的。因此,我们见另一半的父母时,不必因为感受糟糕,而一杆子打死这段关系。更重点的考察,应放在:面对父母,另一半处在什么状态里?
创伤状态:小时候被父母伤害过,长大后,反过来认同这种伤害。具体表现为:盲目维护父母;重复父母的反应模式;像父母伤害自己一样伤害另一半和下一代。
应激状态:不愿意认同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对父母糟糕的地方反应激烈。具体表现为:把自己的一切不幸归罪于父母;被另一半指出父母不好的地方后,会反过来恼羞成怒地指责另一半。
稳定状态:能平静地接纳原生家庭比较糟糕的事实,允许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改变。具体表现为:能够坚定地维护另一半;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不可改变,但知道怎么与TA们保持适度的距离;能觉察到自己身上有和父母一样糟糕的部分,但不会拿来伤害另一半。
如果你的另一半呈现的是“稳定状态”,那证明TA的内在成熟度高,你们的关系也比较能经得起考验。
综上所述:见完另一半的父母,发现对方的原生家庭不太好,也不用急着分手。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因素,观察一段时间:
另一半有没有“自知力”?意思是:个体对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没有自知之明?自知力比较好的人,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因为TA们能看见真实的父母。为了不对这份真实感到焦虑,TA们会努力去浇灌、滋养内在自我,以防被原生家庭的古老结构入侵、影响。同时,因为TA们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跟别人的不一样,所以对另一半的宽容度会比较高,不会只期待另一半配合自己,而是努力成长来配合另一半。这份通透,让TA们相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稳重。
另一半能否修炼“攻击性”?原生家庭问题越大,孩子的压力就越大,攻击性就越强。这份攻击性,会发展成向外攻击别人,或者向内攻击自己。但如果你发现,另一半虽有脾气,但TA有在努力调整,一次比一次做得好;甚至有所升华,把攻击性用来拼事业,表现得上进、勤奋、积极。那么,TA就是在有意图地修炼坏脾气,化压力为动力。与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感觉到TA很可靠:有很强的成长欲,并且善于融会贯通、迎难而上,不会轻易认输。
另一半能否走出“一元论”?“一元论”,即:内心世界只有自己。这里的“自己”,也包括所有被认为属于TA的人和事,比如父母。心智处在“一元论”的人,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还会把父母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去爱。这种人无论父母说什么,TA都会无限认同,因为本质是在认同TA自己。而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内心其实是“多元的”:能够把重要的人当成“自己人”,但不会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想法,然后信任、尊重对方。内在“多元”的人,面对得理不饶人的父母,能够想方设法地去劝解;面对有缺点的另一半,能够大大方方地接纳、包容。相比原生家庭顺遂的人,TA们心胸更加宽广,人格更加稳定,也不失为共度人生的良师益友。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心中的一道坎。跨过这道坎,人才能活出自己,创造更精彩的人生。因此,见对方父母不如意,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你找到更成熟的另一半的契机;也可能是你遇见更强大的另一半的开端;还可能是你邂逅更圆满的爱情的源头。对方的家人好不好,或许很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否通过你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发现对方内核稳定的品质。内核稳固不动摇,爱就能恒久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