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机制。本文从阴阳失衡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正气与邪气的相互作用,以及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等致病因素的具体表现和致病特点。
病因病机发病疾病的发生生理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状态:阴阳失衡原因:1.正气减弱2.邪气影响
正气: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调节阴阳平衡的能力
邪气:导致阴阳失衡的一切致病因素
发病发病的过程
正邪交争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胜邪退疾病痊愈
正衰邪胜疾病进展
疾病: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了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病因
患者不明原因出现头重,周身酸沉无力,纳差,口干但不欲饮,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红,苔白厚腻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症状?针对这个原因才能进行治疗
病因概念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通过破坏机体阴阳平衡导致疾病
病因病因学说:研究病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的学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任由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孔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方论》:“六淫邪气所伤外因,五脏情志所伤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
病因病因学的特点
病因(邪)机体(正)机能障碍导致产生(症状体征)为依据临床表现辨证
(一)辨证求因(审症求因)
病因病因学的特点
(二)因果关系
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湿热因果相互作用
病因分类
六淫疫疠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痰饮瘀血饮食失调内生五邪
六淫
概念
淫:太过
六淫:人体外感病的总称,由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组成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为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六气”
六气气候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人正气虚弱,不能适应六淫
六淫
六淫的致病特点
与季节有关
与居处环境有关
常合邪致病
六淫转化
发病途径
风
风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为阳邪性开泄病位在上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
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
主动肢体异常运动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风寒、风湿、风热、风寒湿等兼杂证
风常见外风证常见内风证
伤风风寒风热风水风疹风痹
热极生风
肝阳化风
血虚生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寒
寒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寒痹的关节冷痛
伤寒的头身疼痛
中寒的脘腹冷痛
收引腠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
筋脉牵引拘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寒常见外寒证常见内寒证
风寒证(表、肺、经脉)
寒痹证
寒伤脾胃
心阳虚脾阳虚
肾阳虚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暑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炎热实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上犯头目上扰心神
腠理开泄伤津耗气
伤暑:头晕、目眩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多汗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挟湿暑湿
挟杂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
暑常见暑证暑伤暑中暑暑湿
轻证重证
湿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
重浊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泻,下痢黏液脓血、面垢眵多
粘滞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腻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病情的缠绵性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
趋下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
湿湿常见外湿证常见内湿证
风湿证
湿痹证
湿阻上焦湿阻中焦湿阻下焦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燥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干涩易伤津液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皮肤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咳、痰中带血
燥温燥凉燥
时间初秋深秋
气候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
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
证候燥而偏热燥而偏寒
燥火
性质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炎热灼燔阳邪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心、肝、胃)
炎上发热、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易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乏力少气
易生风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
易动血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
易致肿疡痈肿、疮疡、局部见红、肿、热、痛、化脓
火
火常见外感热证常见内火证
风热外感热邪伤津热入营血
实火:肝火、心火、胃火、肺火
虚火:肺肾阴虚肝阴虚心阴虚
疫疠
非六淫邪气,乃疫毒之气,毒性强烈
口鼻入,传染性,病情重,可流行
发病急骤,症状相似
特异性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
突然强烈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疾病发生(内伤七情)
七情肝心脾肺肾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情志太过,首先伤心
五脏功能失调影响情志
情志与疾病预后关系密切
饮食
饥饱失常过饥过饱饮食不洁腐败有毒饮食偏嗜寒热口味
饮食过饱——“积食”损伤脾胃功能
饮食过饥——气血化生不足聚湿化热生痰
营养不良体虚抗病能力弱
饮食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饮食不洁食物污染生冷不洁腐败变质有毒食物
损伤脾胃肠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痢下脓血
肠寄生虫病腹痛、面黄肌瘦、嗜食异物
食物中毒腹痛、呕吐、腹泻、昏迷、死亡
饮食不洁饮食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饮食偏嗜偏寒损伤脾胃阳气腹痛、腹泻、泛吐清水、手足不温
偏热胃肠积热损伤胃阴口渴、口臭、便秘、嘈杂易饥、舌红苔剥
五味偏嗜肥甘厚味生痰化热眩晕、胸痹、昏厥、痈疡
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夜盲、瘿瘤、佝偻病、脚气病
偏嗜饮酒损伤脾胃内生湿热脘腹胀满、纳少、口苦、口腻、甚则中毒昏迷
劳逸
失度过劳过逸劳逸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症
过劳劳力过度耗气少气懒言,精神疲惫,四肢困倦,形体消瘦
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损伤心神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损伤脾气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头昏耳鸣、或遗精、早泄、阳痿,或月经不调,或不孕不育
过逸心脾功能减弱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精神不振,食少乏力,肢体软弱,形体虚胖,动则心慌、气喘、汗出、饮食减少,脘腹作胀、继发眩晕、胸痹、中风等病症
痰饮
的基本概念
饮无形之痰只见征象,不见形质的痰病
痰饮: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较稠浊者清稀者
留积于组织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
痰饮外感六淫饮食失宜内伤七情其他各种原因脏腑功能失调
脾失健运(其治在脾)
肺失宣降(其治在标)
肾不主水(其本在肾)
三焦气化失司津液代谢障碍
痰饮痰饮痰证
痰滞于肺—喘咳咯痰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
痰火扰心—癫狂
痰停于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痰浊上犯—眩晕、昏冒
痰气凝结咽喉—咽中梗阻,吞吐不出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从痰治
痰饮饮的分类
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
溢饮:水在四肢,身体疼痛重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痰饮血行受阻离经瘀积形成“瘀血”
瘀血气虚血热气滞血寒阻滞之血离经之血内外伤瘀血气虚血热疼痛—刺痛,固定不移
肿块—局部青紫肿胀,癥积
出血—血色紫暗,血块
皮肤—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
舌象—青紫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
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瘀血的特点
瘀血病机病机病机的概念
王冰:病机者,病之机要也
张景岳:机者,要也,病变所由出也
《内经》:“审查病机,勿失其宜”
“瑾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
病机邪正斗争——虚实变化
《素问•通评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