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主席与周总理密谈后,6万人奔赴西南,816工程横空出世
65年主席与周总理密谈后,6万人奔赴西南,816工程横空出世
1965年10月24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在中南海展开了一次对中国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秘密谈话。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建造一个地下核长城的秘密计划,以应对美国和苏联的双重核威慑。这个计划最终演变为著名的816工程,全国各地6万余名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南地区,开始了这一浩大工程的建设。
816地下核工程入口
代号816的秘密
在重庆市东面的涪陵区,有一个绝密的山洞,代号816。从1967年建设至今,三十多年来一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就连山洞附近的居民,甚至建设者的家属,都不知道这洞里面都藏着哪些秘密。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在看过816工程后说:“堪与三峡大坝争锋。”816工程虽然是埋在地下,但是从它的工程量、从庞大的工程体系,可以和长江三峡大坝一比高低。
816核工程的真实面貌
816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主体工程与外面有导洞相通,可以通行大型车辆。它的内部各个建筑之间也是由若干个非常深的导洞进行连接,是一个立体的、纵横交错的地下迷宫,甚至比当年的地道战的地道还复杂得多。
816核工程反应堆叫石墨水冷型反应堆,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一个堆形。816核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个核反应堆,它共有九层,第八层是反应堆的主反应大厅,高二十一米,第九层是整个反应堆的主控制室。
整个816工程的洞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完全围绕着核反应堆排布的人造山洞。在这里面宽度达到三十五到四十米。如果按这个长度和这个宽度算的话,比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最长的日本清涵隧道还要长。
816工程内景
816工程的选址
816工程的选址经过了精心考虑。当时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开始恶化。中央和军委认为随时可能爆发大规模的中苏战争。为了防止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国防武器研制及生产体系受到对方的军事打击,国家开始向内陆地区搬迁大型的工业企业和国防项目。
中国三线安全体系图
为此,中央把国家从北向南、从沿海到内陆划分出来三条线,重点就是把这些企业或项目搬迁到三线上去,以确保国家的国防工业安全。那么三线究竟包括哪些地区呢?
第一线是整个中国东部的海岸,二线包括山西湖北湖南,三线包括云贵川、陕西陕南等地区。前两线不是作为当时建设的重点,因为按照当时的设想,一旦开战,一线是战争前线,不能做重点投资,而相对于一二线来说,三线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因此许多核工程的选址就选在了三线地区。
当年的核工程建设讲究山散洞,山区、分散、钻洞。还有一个说法,靠山近水扎大营,因为核反应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根据当时中央军委的意见指示必须得进洞,而且要保证在这战争爆发以后这个核工厂必须要保证安全。因此当时的设计要求就是抗一百万吨氢弹的空中打击,如果要抵挡氢弹一百万吨当量的打击,那么山体石质的厚度至少就要达到二百米。另外还要能够抵抗八级地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水。核反应堆的冷却有水冷型和气冷型,而816工程是水冷型。核裂变反应时释放出的热量非常大,因此也需要足够多的水源保障才行。而816工程建在乌江岸边,选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利用乌江的水。
核反应堆内景
特殊年代的秘密任务
参与816工程建设的人员非常多,前前后后参加过816工程建设的超过六万人,其中除了816本场的职工,还有工程兵第54师2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交通部第二公路局好几千人。
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建设绝密的816核反应堆项目,当时的征兵都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今天的老兵陈怀文就是这样来到了重庆涪陵的白涛镇,他是满怀着希望,奔着部队去的,一心想着能够到毛主席身边去当兵。
陈怀文
陈怀文回忆:"我是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份应征入伍,来白涛当兵的。那个时候呢,因为当时候正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刚结束,我们下决心当兵就是为了做好参战的准备。"
开始征兵的时候,因为陈怀文当时是高中毕业,算当时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军分区要留他。后来听说8342部队征兵,因为与保卫毛主席的部队8341部队名号很接近,为了能靠近主席,陈怀文决定应征8342部队。
当时候县征兵办公室主任是陈怀文原来的老师,陈怀文对他说道:"赵老师,我不要在当地当兵了。我要离开家门,我要去北京。"
为了弄清楚8341与8342部队的关系,陈怀文当时还专门问过征兵部队:"你们和8341部队是什么关系?"当时的征兵人员回答:"我们是兄弟部队。"
因此陈怀文坐上了火车,可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火车走的方向不是北京,而是从石家庄之后向南一直开到了重庆。他是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这个816核反应堆工程的建设在当时绝对可以说是和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陈怀文糊里糊涂地来到了白涛镇,他更没有想到小河边上的土房就是他们的营区,前后有六万人曾经住过这里。不能与家里联系,还不能说出来这里的真实地址和工作。
在火车上,陈怀文发现车的方向变了,不是去往北京了,感觉方向不对的陈怀文问班长:"班长,咱们这是到哪儿了?"
班长回答:"去部队。"听到回答的陈怀文也不敢再问了。
转眼就到了白涛这个穷山沟,陈怀文阴差阳错冲着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念头,当兵来到了8342部队。
8342部队驻地
而且他更没有想到,当兵的任务不是打仗,是挖山洞。可是在当时,挖这个816地下核工程山洞的任务更艰巨、更重大,所以也对招兵提出了非常高的政治和身体素质要求。
所有新兵连足足训练了两个月,所有人这才知道8342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建筑第54师工程兵,对内叫第54师,对外是8342部队。
陈怀文这才弄清楚自己加入了什么部队,经过了解,他还知道了这个部队无论在哪里,都是做比较机密、绝密的任务。
一开始,很多人都觉得加入8342部队并不光荣,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既不能保卫毛主席,又不能上战场打仗。陈怀文说到自己当时的心情:"感觉被抓到这山沟沟里面,和那个煤矿工人一样。"
那段时间其实不仅仅老兵陈怀文是这样的心情,来到重庆涪陵白涛镇参与建设816核反应堆项目的许多战士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这里都处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
前前后后有六万名战士及技术人员从事了816工程的建设,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建造的洞体工程之一。可是直到陈怀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他都不知道自己当年建设的到底是一项什么保密工程。许多人也和陈怀文一样,对自己建造的工程一无所知。
关于816工程的保密程度,陈怀文说:"我们光知道这个工程是和原子弹、核武器有关系,具体的就不知道了。整个工程的规模、用途我们一点儿都不知道。"
816工程内部通道
在816工程建设过程中,每个作业的部队并不不交叉,所以互相之间都不知道对方干什么。甚至彼此的任务之间有什么联系都不清楚,各个部队只用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
816工程还有一座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曾经参与816工程建设牺牲和病故的战友们。共有五十三位烈士,十八位病故的战友。从这些牺牲的战友墓碑上,我们依稀可以想象到当时工程建设的难度和付出的代价。
据陈怀文回忆,在816工程建设过程中,也发生过不少的意外事故,受伤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也有许多危及生命的时刻。就是这群老兵们不怕困难,一点一点将这个庞大的816工程建设完成。
陈华文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816工程,他自己也在成长和进步。第一年陈怀文被评为标兵,当了副班长,第二年提干,后来调到团机关。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师撤销,陈怀文转业。
其实陈华文只是816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些当年的建设者直到今天都对816工程怀着一份浓浓的特殊感情。
无悔的"长城精神"
在多年后,这个没有被派上用场的核工程被解密,开始展现在大众面前,成为了一个无比宏伟巨大的"世纪备胎"。有人为这项工程的壮观所震撼,也有人为这项工程没有被派上真正的用场而感到惋惜遗憾,惋惜那些老兵付出的青春甚至生命,惋惜国家为这项极大的工程投入的金钱以及精力,那么当时参与816工程建设的那些老兵又是怎么想的呢?
开放后的816工程
有人曾经问陈怀文:"当年牺牲了那么多战友,当时战友们把血汗、青春都贡献到那里了,但最后却没有派上用场,是不是白干了?"
陈怀文说:"本来我也有这种想法,可是我们回去看了以后,这种想法就打消了。816工程是在当时核威胁的形势下开始建设的,中国没有不行。虽然最后没有派上用场,但是还是让国家不再惧怕其他国家的核威胁,他们有的我们也有,想到这里我们觉得值得了。还有就是后来解谜后进了那个洞里边,看到那个大房间那么宏伟壮观。原来建的时候根本想象不到那么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造这么大的工程,我们老兵们回去就感到很自豪欣慰,我们没有白干。"
今天我们再来看816核工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民当年不怕困难的精神,它与我们古代的长城精神一脉相承。当年修建816地下工程时,这个工程就被称之为地下长城,长城精神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气概。现在的人们对816工程感到震撼,也是是为中华民族的这种长城精神所震撼。
当然如果从科学分析的角度看,当年816工程所做的规划和对整个国际战略形势的分析可能有一些问题。但是它作为三线建设的一部分,还是值得肯定的。816工程对完成我国战略布局的改变,对大西部的开发,做出了这个不朽的功绩。
816工程
今天我们学习参观816工程,不光是为了旅游,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旅游体会这项工程的深层意义。816核工程的雄伟壮观,不仅仅值得我们震撼感叹,更值得我们思考它所体现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长城精神。
而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虽处于和平盛世,但各个国家之间的摩擦不断,我们也要居安思危。在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的同时,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