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融合
陶瓷与人工智能的创造性融合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各行各业,其中就包括传统艺术领域。在陶瓷艺术中,AI技术不仅带来了创作方式的革新,更为艺术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本文将探讨AI与陶瓷艺术的融合现状,以及这一融合带来的伦理和可持续性挑战。
在陶瓷之外,人工智能融合的艺术正在蓬勃发展。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雷菲克·阿纳多尔(Refik Anadol)的《无人监督》(Unsupervised)和梅莫·阿克滕(Memo Akten)的互动装置等项目都体现了人工智能在艺术中的创新应用。与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合作的 Sougwen Chung 和 Jake Elwes 等艺术家的作品解决了人工智能中的偏见,展示了这项技术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应用。
当代陶瓷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融入他们的陶瓷实践中。Nicolas Touron采用3D粘土打印,将数字设计转化为有形雕塑。这种方法将数字技术的精确性与传统雕刻的动手方面相结合,允许快速设计原型制作,并创造独特、复杂的作品,突破传统陶瓷的界限。布莱恩·彼得斯(Brian Peters)还专门研究3D打印陶瓷,并利用这项技术制作大型公共艺术品和室内装置。他的作品包括通过手工精加工、上釉和烧制工艺实现的独特纹理和设计。Megumi Naitoh 开发了一种名为 Orimeware 的技术,它将3D模型和类似折纸的技术与滑移铸合在一起。她以数字方式对一个形状进行建模,将其展开成二维图案,然后使用该图案创建一个用于滑铸的大量形状。Jay Jensen 利用数字 CAD 技术来设计他的表格。他将这些设计转移到装饰有图形图案的板式陶器中。Jensen的工艺为陶瓷工艺增添了转型的一步,将现代主义设计与建筑联系起来。
这些艺术家站在将数字技术融入陶瓷艺术的最前沿,展示了3D打印、数字设计和计算工具等先进方法如何改变传统实践。
艺术作者身份的复杂性也引发了重大争论。当一件作品是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设计的,艺术家到底是谁?是设计人工智能的程序员,还是输入人工智能的陶艺家,还是人工智能本身?这个难题挑战了我们对创造力和作者身份的传统理解。另一个道德层面是人工智能驱动实践的可持续性。随着陶瓷艺术家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技术,考虑这些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变得势在必行。人工智能系统和数字设备的能源消耗必须与许多陶艺家所珍视的环保精神进行权衡。
此外,还应考虑人工智能在设计挪用中的作用。当人工智能系统从不同的文化艺术品中获取数据时,存在文化盗用和同质化的风险。艺术家必须小心翼翼地驾驭这些水域,确保人工智能被用作学习和灵感的工具,而不是抹去文化遗产的细微差别,或复制其他艺术家的风格。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