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新疆好地方|传承千年的“充饥神器”,你听说过吗?
咱们新疆好地方|传承千年的“充饥神器”,你听说过吗?
提起新疆的美食,你首先会想起什么?是五光十色的水果,饱满鲜香的烧烤,还是琳琅满目的面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师生团队共创《咱们新疆好地方》系列短视频,邀您共同探索韵味无限的西部明珠。
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积极开展《咱们新疆好地方》项目,围绕新疆风光、美食、人文、社会中的生动话题,编创30集多语种短视频。系列短视频以新疆“Z世代”青年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讲述新疆真实状态和发展变化。通过英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八种语言进行国际传播,为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升级国际传播矩阵、提升海内外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进行实践创新。
《咱们新疆好地方》系列短视频主视觉
人民网海外版多语种平台上线(左滑查看更多)
“
馕
新疆人离不开的食物
”
馕,新疆人离不开的食物。它不仅是新疆的传统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探寻馕的前世今生,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味。
发现:古丝绸路上的主食
食物蕴藏着来自民间的劳动与智慧。本集作品聚焦被称为“新疆人离不开的食物”——馕,围绕馕的古往今来展开讲述。馕从何时出现?又为什么叫做馕?它何以流传千年,又何以历久弥新?这一代表性食物的产生与发展,绝不仅仅是美食的独奏,而是特定地域有关人文、历史、环境的和鸣。我们通过搜集资料、影像创作的方式,回答了这些问题,也“带领”大家走进这一段神奇的美食文化、走进大美新疆。
探寻馕的缘起
Z世代参与拍摄和编创
怎样讲好新疆故事?本集由中国传媒大学和新疆艺术学院师生共同拍摄和编创完成,由来自新疆的“Z世代”青年展现和讲述自己的故事。摄制组详细规划,通过实地勘景,编写拍摄脚本,走街串巷与拍摄对象探讨内容,最终为大家呈现出“色香味”俱全的本集视频。镜头带领观众行走在大街小巷,观看制馕过程,品尝多样馕饼,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特色美食,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学生摄制组
麵:千年传承的智慧
“馕”来自波斯语,意为面包。但它和我们印象中的面包却不一样,这是一种圆形面饼。早在2000多年前,馕已经成为新疆人的主食。它的制作方式十分简单,先以麦面或玉米面发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即可。商旅不绝的古丝绸之路经新疆而过,凭借原材料和制作方式的特殊性,馕具备不易变质和热量高的特点,成为丝路过往旅人们可以长期携带的干粮。2000多年后的今天,馕依旧是新疆人果腹的好选择。如今每天全新疆要吃掉275万个馕,这些馕产自全区1万多个馕坑,是名副其实、流传千年的“充饥神器”。
馕的制作
在历经千年的演进中,馕被赋予了远超于美食本身的含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圆形的馕饼,正象征着新疆人民对团圆的美好期望和对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行动”上。新疆人习惯将馕掰成一块块,泡在奶茶、肉汤中食用。“掰馕”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在新疆人的观念中,馕要懂得和人分享,一起吃才更香。
掰馕分享
老馕饼 新活力
从最初单一的充饥功能,到如今满足不同味蕾需求,馕在千百年中不断迭代更新,为中华美食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如今,新疆的馕已经发展到300多种。不少地方推出特色馕品牌,走出新疆,走进全国,走向世界。馕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助推旅游发展,让更多人把幸福收入“馕”中。馕产业蓬勃发展还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玉米、黑麦等农副产品生产销售,显著提升新疆地区产业综合承载力。
馕的加工制作
千年丝路,驼铃声声
文明的瑰宝依旧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闪耀着属于大美新疆的光芒
《咱们新疆好地方》系列短视频将继续推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