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十大特产
彭州市十大特产
彭州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这里不仅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更孕育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从历史悠久的九尺板鸭到驰名中外的桂花陶瓷,从香辣可口的滴油水饺到药食同源的川芎,彭州市的十大特产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1. 彭州莴笋
彭州莴笋种植历史悠久,清嘉庆年间就有少量种植。据《彭县县志》(1911-1985)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彭州开始引种、发展地方蔬菜品种。彭州莴笋以其脆嫩爽口、营养丰富而闻名,是当地重要的蔬菜特产之一。
2. 彭州大蒜
大蒜属百合科,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硬叶蒜和软叶蒜两类,硬叶蒜可抽生花茎——蒜苔。大蒜的蒜苗、蒜苔和蒜籽均可供人们食用,蒜苗叶色翠绿,口感香辣,是川菜盐煎肉、回锅肉必不可少的伴菜;蒜籽有瓣蒜和独蒜两种,既是美味的调味佳品,又因含有天然抗菌素,有防病治病之功效;尤其是蒜苔,脆嫩可口,更是备受人们喜爱。
3. 九尺板鸭
彭州市九尺的人们历来就有养鸭子的习惯,1986年九尺镇被四川省誉为“板鸭之乡”。早在明朝,九尺板鸭已颇有名气,是当地待客宴宾的必备菜式。九尺板鸭分干板鸭、卤板鸭两种,做工讲究。干板鸭加精盐、香料浸渍、烟熏、风干。卤板鸭则晒干水分后,用优质锯末烟熏,然后选用八角、茴香、花椒、老姜、陈皮、酱油、白糖、胡椒等香料,经传统工艺卤制而成,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
4. 彭州川芎
川芎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其根茎烤(晒)干入药,含挥发油、阿魏酸等成份,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是中药配方的重要药材。彭州是全国川芎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基地。彭州川芎具有根茎大、产量高、品质优等待点,主要分布在敖平、致和、天彭、军乐、楠杨等乡镇,其中以敖平镇种植最多,1989年曾达到过10179亩,年产川芎1000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5. 桂花陶瓷
彭州市桂花镇素有“西蜀陶瓷之乡”的美称,该镇生产陶瓷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521年前,明嘉靖年间,土溪河畔瓦子坝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窑—嘉靖窑。 桂花工艺陶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深受国外的赞赏。仅花饰一项,就有粑、堆、刻、画、剔、镂、刷、印、嵌等。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为绝技,独树一帜。
6. 滴油水饺
滴油水饺初创于八十年代初位于天彭镇西街的“国营味兰小食店”。时称“红油水饺”,后经该店尹华清师傅改进创新更名为“滴油水饺”。因“滴油水饺”全部用猪肉馅,不加任何鲜菜,上桌时才滴上特制的“红油”故由此而得名。1990年12月参加成都市食品博览会并被评为“成都市名小吃”。“滴油水饺”具有皮薄、馅嫩、形态美观、色泽鲜艳、油而不腻、香鲜可口等特点。
7. 彭州藠头
藠头,植物名藠,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作二年生栽培,鳞茎狭卵形,基生叶数枚,半圆柱状线形,中空,有不明显的35棱。伞形花序顶生,花紫色,不结实,用鳞茎繁殖。性喜温良,对土壤不苛求。夏秋间栽植,翌年夏季收获。鳞茎可作蔬菜,拌炒均宜,可加工制作酱菜,色鲜味美,香味诱人。盐渍藠头产品已远销全国各省市、流入口岸,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8. 彭州洋芋
洋芋,又名土豆、山药蛋,学名马铃薯。原产于南美,17世纪中叶由荷兰传入中国,故称洋芋,也称荷兰薯。 彭州种植洋芋已有百年的历史。据调查,彭州洋芋最初是由法国 天主教传教士引进,并首先在白鹿乡种植,后逐渐推广到全市各地。彭州洋芋以其个大、质优、产量高而闻名,是当地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9. 天彭牡丹
"艳冠两川"、"蜀中第一"的天彭牡丹有其悠久而又辉煌有历史。据宋陆游《天彭牡丹谱》记载:"天彭(今之彭州市)号小西京,以其俗好花(牡丹),有京洛遗风","土人种花得法,栽、接、剔、治","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牡丹以其品种繁多、花色艳丽、花期长而著称,是彭州市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10. 游汤元
“游汤元”,是彭州市天彭镇东街游全根继承父业发展而成,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每碗汤元五种味道,香甜可口,风味各异。 汤元心有黑芝麻、白芝麻、鲜玫瑰、红糖苏麻和椒盐等多个品种,均系选用上等芝麻、苏麻,经筛选、淘洗、晾晒后,拌和纯净的白糖、菜渍、芝麻油、鲜玫瑰,加一定比例的精炒面粉,严格配方,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成品汤元皮薄馅嫩,软糯香甜,风味独特,是彭州的传统名小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