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户学:明朝大儒思想如何启蒙“昭核”男儿?
水户学:明朝大儒思想如何启蒙“昭核”男儿?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其思想源头之一便是17世纪兴起的"水户学"。这种融合了儒家思想和日本本土特色的学问,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叙述方式,更在19世纪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生。让我们一起探寻这段充满智慧与冲突的历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说到日本近代的历史,明治维新可以说是一等一的大事。细考明治维新的思想源流,不难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潮,那就是"尊王攘夷"。这可是咱们中国春秋时候齐桓公称霸之术,怎么就跑到了日本?对日本人来说,他们要攘的"夷"又是什么呢?其实,这些和17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名叫"水户学"的思潮有关,而这样的水户学,也离不开一位明朝遗民,这其中的故事,今天就来讲讲。
◇ 图为德川家康
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天皇权力式微,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幕府手中。17世纪,日本经历了战国的混战之后,德川幕府开始了对日本的统治,此后不久,东亚大陆政治生态发生巨变,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正式灭亡,而面对入关的清军,有不少士人选择誓死抵抗,来自浙江余姚的朱之瑜就是其中之一。
◇ 图为朱舜水画像
他虽然不是明朝命官,但仍然拼尽全力抗清,并尽力为南明小朝廷争取外部援助,为此他曾经去越南和日本游说,当时日本的德川幕府已经颁布了锁国令,自然是不肯派兵拯救南明,面对家乡故国沦陷,无路可去又不愿意在满清当臣民的朱之瑜选择在日本水户藩安定下来,当时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对他敬爱有加,并为朱之瑜建立馆舍让他在此讲学。
◇ 图为德川光圀
尽管南明抗清大势已去,朱之瑜还是坚持华夷之辨,并非常坚持中国自春秋以来儒家和皇帝的正统地位。当他最终去世时,日本已经有不少学者受到他的影响来看待日本的历史,去自觉地站在天皇的视角审视一切,尽管天皇自己没什么实权。对德川光圀而言,他自己是德川家康的孙子,如果站在天皇的视角去看问题那就等于暗中否定德川幕府和自己的家族,但他并不是幕府的实际掌权人,自己也深受朱之瑜思想影响,也就鼓励底下的学者们著书立说,按照天皇正统的思路整理日本的历史事件。
◇ 图为《大日本史》
1715年,德川光圀死后,他的继任者把之前学者整理出来的历史记录著书发表,是为《大日本史》,这本书完全按照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正统史书样貌编成,给天皇设立了本纪,那些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幕府将军们,像什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只能被写进列传,而且针对那些对天皇不敬的人还专门写了《逆臣传》,在序中作者们很直白地写道,"弑逆,人神所共愤,而天地所不容也。一有弑逆之臣,则人人得而诛之。异邦之史,臣弑其君者,历世不绝。故欧阳修创例于《唐书》,而使生者胆落,死者骨惊,抑又严矣。"如此可谓把儒家推崇的大义名分之说贯彻到了极致。此书的编成,标志着朱之瑜的思想完全地被应用于日本历史叙述,而由于这些思想发端于水户藩,所以这也被称为"水户学"。
◇ 图为山鹿素行(1622年-1685年), 日本江户前期学者、儒学家、兵法家。古学派创始人之一,武士道精神的积极倡导者。9岁之时拜入大学头林罗山门下学习朱子学。他宣扬武士要明心术,尽忠主君,自觉实践人伦之道,严守日常生活礼仪,以儒学道德伦理解释武士道。他在《中朝事实》中主张皇统一贯‘日本主义’,认为日本比万国优越,对后世影响很大。
当然,这"水户学"的应用不只在日本国历史上,水户藩的学者也拿着大义名分和华夷之辨去审视中国的历史,结合当时满清的政局,日本学者们认为中国发生的一切算是"华夷变态",所谓"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这其中以学者山鹿素行最为典型,他认为日本才配称"中朝"、"中华"、甚至"中国",至于中国本土,每过一两百年就因为灾难流民,或因为宫廷篡逆,整个得一次朝代更替,甚至还被外族入侵,这只能被称为"外朝"。在他们的影响下,18世纪到19世纪,整个日本学界对大清非常轻视,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往后的历史发展。
到了19世纪时,第九代水户藩藩主德川齐昭还专门设立弘道馆作为藩校,大幅度扩展水户学的内容,自此之后,水户学以"文武两道"为宗旨,不仅包括了儒学,也包括天文学,医学等等的自然科学,成为总合的学科。
◇ 图为黑船来航
到1850年代,水户学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整个日本知识界,并且伴随着德川幕府继承人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呼吁让天皇早正大位的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1853年,佩里黑船来航事件发生,德川幕府在处理这一事件时进退失据,惊慌失措,全日本的学人和武士可都看着呢,幕府统治合法性陷入了空前危机,而日本也似乎有亡国的危险。
当日本的学者审视这一切时,发现眼下的局面不就是需要天皇亲自来主政,废除幕府体制么,如此才能完美地践行尊王攘夷的水户学精髓。在这一点上,武士和学者达成了共识,他们呼吁应奉还天皇实权,以抵抗侵犯日本的外夷,这个日本版的尊王攘夷被称为"尊皇攘夷",当然,"皇"就是天皇的意思,于是延续几百年的水户学面对日本空前的危机焕发了活力。
当时本州南端的长州藩是"尊皇攘夷"的主阵地,而幕府一开始当然不愿意把权力交给天皇,只是在压力下同意攘夷,而长州藩随即和外国爆发了下关战争,但不管这尊皇攘夷的口号喊得再响亮,武士刀毕竟不能跟洋人的军舰抗衡,最终攘夷失败,而幕府联合外国军队讨伐长州,这下子尊皇攘夷就只剩了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倒幕。这时候许多过去听命于幕府的强藩,比如萨摩藩也纷纷调转枪口和幕府死磕,最终在1868年,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宣布"王政复古""大政奉还",幕府统治正式落下帷幕,"尊皇攘夷"成了明治维新的重要助推力,在此之后日本学习西方迅速富强,成为了东亚的强国。
◇ 图为深受后期水户学的影响,开启倒幕运动的头号人物吉田松阴,虽然他本人因为倒幕运动而被杀,但他的学生继承他的遗志,其中包括: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山县有朋、高杉晋作、井上馨等等,这些人都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
表面上看,日本是文明开化了,只不过这"尊皇攘夷"后劲儿很大,给日本留下了无尽的麻烦。一方面天皇被拔高升华,广大日本民众除了对他盲从盲信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水户学既然主张中国低日本一等,所以当日本富强起来之后自然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这在往后的几十年逐步把日本推向了侵略战争的火坑。
◇ 图为二战后期,日本妇女练习如何用竹枪戳死英美鬼畜
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看上去的强大真的让不少人认为"攘夷"必须进行,所以到了1940年代,日本终于跨出了"攘夷"的一步,同英美开战,并且在国内到处禁止英美痕迹,所谓"敌性一扫",全日本国民团结在天皇陛下周围,同英美鬼畜进行决死战,可以说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算是水户学的理想版本,只不过这战争打到最后,攘夷的结果变成了自己挨了原子弹,而尊王的结果换来了天皇走下神坛,战争结束后,在牺牲了无数人还差点一亿总玉碎之后,水户学的这些后劲儿终于被日本完全消化,而日本也慢慢变成了还算正常的一个国家。
纵观历史,可以说这水户学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在后来促成了日本的军国之路和毁灭。从本质上看,水户学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分支,民间有句俗语,罐子里养王八,越养越抽抽,源自中古的儒家思想并不包含现代文明国家的因子,因此打了水户学鸡血的日本,真的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真的是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