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玩变“潮玩”,文化产业园能否成为古玩市场新出路?
当古玩变“潮玩”,文化产业园能否成为古玩市场新出路?
近日,济南英雄山1992文化产业园正式开业,引发广泛关注。这座融合了年轻化、潮流化元素的文化产业园,能否为传统古玩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
老牌文化市场的新尝试
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英雄山1992文化产业园。园区入口处设有专门的饮品区域,内部配备供游客休息的桌椅,并销售文创、手工、非遗等产品。整体而言,文化产业园内增添了更多年轻化、潮流化的色彩。
据了解,1992文化产业园是由英雄山文化市场自主运营的首个老街综合体。园区以崭新的场景设施和沉浸式文化体验为特色,集文创精品、非遗手作、传统研学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少年儿童观摩体验传统文化的研学基地,以及独具泉城历史人文特色的文化旅游休闲街区。
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李雪介绍,文化产业园主要分为研学区和文创休闲区,面积近千平方米。园区增设了儿童喜爱的玩具、非遗产品及文创产品,并融入了大量济南特色元素。此外,还特别设计了专属的IP形象。
事实上,开办文化产业园是英雄山文化市场为转型升级所做的努力。李雪表示,开设文化产业园的目的在于吸引年轻群体,为市场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院长马修伦认为,文化产业园集沉浸式文化产品消费、文化欣赏、文化体验于一体,为消费者打造了新型文化消费场景。这可能会成为英雄山文化市场的新网红打卡地,有望拉动市场的客流量,塑造全新的市场品牌。
古玩市场遇冷的深层原因
作为济南老牌文玩市场,英雄山文化市场成立于1992年,原为济南果品总公司下属仓库。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地摊起步,逐步发展成规模巨大的市场,成为几代济南人的文化记忆。2012年3月,英雄山商业街区更是通过商务部评审,成为济南市第一条“中国特色商业街”。
在图书电商崛起之前,英雄山文化市场曾是华东地区图书期刊的主要集散地。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冲击,买书的顾客逐渐减少,书店开始萎缩,珠宝玉器业态则逐渐扩展。
走过32年,英雄山文化市场似乎也遇到了“中年危机”。一位在市场开店十余年的商户感叹:“以前能开价一千多元的玉器,现在只卖几百块。虽然顾客不少,但生意变得冷淡。”
不仅是英雄山文化市场,集古玩城、书画城、珠宝城、奇石馆为一体的济南药王楼古玩城近年来也让人感觉“冷清”。
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昝胜锋分析,部分古玩市场的街区太短、容纳量低,容易导致市场内的业态单一。同时,街区缺少品牌性企业,无法带来品牌性宣传,造成街区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可能会让古玩市场后继乏力。
马修伦表示,英雄山文化市场、济南古玩城等文化市场的传统商业生态,比如以租赁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店面摊位为主的原生态、集市化经营形态,以到店销售为主的经营理念以及传统的宣传推广形式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文化产业园:转型新路径
在老牌文化市场积极寻求多种可能的同时,多元开放的文化产业园在济南生根发芽。“579百工集”原本是济南东部最大的旧货和建材交易市场。在文化创意的指引下,这里成为济南最大的潮流文化聚集地。
“579百工集”品牌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一期已经建设完毕,周末和节假日客流量近万人次。项目后续还有二期和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后面积将达10万平方米左右。
老街区变身文化产业园,逐渐成为城市文化消费的新趋势。昝胜锋认为,济南古玩市场较为分散,而且规模普遍较小。文化产业园形成集聚优势,打破古玩艺术行业相对封闭的业态。它不仅为古玩、书画等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吸引更多创客团队和培训机构入驻,打造成一个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景点。
对于英雄山文化市场等古玩市场的转型,昝胜锋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确定园区重点发展的行业,突出园区发展的文化主题。
同时,昝胜锋认为,传统的文化市场可充分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建设完备的服务平台,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链,促进创意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实现创意市场化和产业化。
马修伦则表示,可以加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IP开发和转化,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向现代化转化,为传统、老派的文化市场建立IP生态,并通过营销平台和社媒电商,提升园区的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他们也可以提升公共休闲空间,打造宜商宜购宜游的场景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