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充电频率与电池寿命:你可能错的90%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充电频率与电池寿命:你可能错的90%真相

引用
1
来源
1.
https://news.yiche.com/hao/wenzhang/98137888/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超乎想象,但关于电池的充电方式,不少车主仍然一头雾水。每天充电,还是等电量见底再充?有人觉得每天充会频繁损耗电池,有人又担心见底充会直接“废”了电池。到底哪种方式才是对电池更友好?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想当然地选错了。

事实上,电池的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车主的用车体验,更直接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和保值率。尤其是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价格昂贵,随意损耗可不划算。那么,这两种方法,谁的“伤害”更大?今天,我们就用数据和事实,来聊聊这个每个新能源车主都关心的话题。

先来看看每天充电的情况。很多车主每天通勤路程不长,电量明明还有很多,但为了避免突发情况导致没电,都会提前充电。这样的习惯听上去很合理,但不少人担心,这样做会因为充电次数多而加速电池老化。确实,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次数是有限的,但这里需要明确一点:现代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设计,已经大幅优化了频繁充电对电池寿命的影响。比如常见的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高达3000到5000次,平均一周充三次电,使用10年没问题。

而且,每天充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电池深度放电。研究表明,锂电池在低电量状态下,其内部化学反应会更加剧烈,可能导致电极材料的损坏。而每天给电池“补充一点”,能让电量始终保持在高位区间,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配备了电池管理系统(BMS),可以有效监控充电过程,避免过充带来的风险。因此,只要环境温度适宜,使用正规的慢充设备,每天充电并不会对电池造成太大伤害。

当然,如果充电方式不当,每天充电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在极端高温或低温环境下充电,可能会增加电池的损耗。还有,长时间过充或使用不匹配的充电设备,也会对电池性能造成一定损害。这些问题并不是充电频率的问题,而是充电习惯和环境的问题。

再来说说“见底充”的情况。很多人认为,减少充电次数能延长电池寿命,所以习惯把电量用到见底再充电。但事实恰恰相反,锂电池最怕的就是电量被用尽。数据显示,当电池电量低于10%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变得不稳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导致电池容量永久性下降,甚至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坏。

此外,电量过低还容易造成过放现象。简单来说,过放会导致电池内部的锂离子“冻结”,无法再次正常工作。这不仅会让电池的续航能力大幅下降,严重时还可能直接导致电池报废。更不用说,如果车主总是等到电量耗尽再充电,可能会导致车辆在关键时刻“趴窝”,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充电设施不足的情况下,这样的风险更是不可忽视。

从实际使用来看,见底充电的弊端远远大于每天充电。相比每天充电可能带来的轻微损耗,深度放电对电池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而且,充电次数并不是衡量电池寿命的唯一标准。对锂电池来说,每一次完整的充放电过程才算一个循环。如果车主每次只充到80%,再用到20%就充,这样的浅充浅放方式,其实比用到见底再充更能延长电池寿命。

所以,科学的充电方式,既不是每天充,也不是见底充,而是“浅充浅放”。保持电量在20%到80%之间,避免电量过低或过高,是最理想的充电习惯。比如,很多特斯拉车主会设置一个充电上限,只充到80%或90%,而不是100%。这样既能保证日常用车需求,又能有效延长电池寿命。

当然,充电环境和充电设备同样重要。高温会加速电池的老化,低温则会降低充电效率,甚至可能导致充电失败。因此,建议车主尽量选择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环境充电。此外,使用与车辆匹配的充电设备,避免快充和慢充混用,也能显著提升电池的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每天充”和“见底充”都有各自的问题,但后者对电池的伤害显然更大。在日常用车中,车主不必过于纠结应该什么时候充电,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用车需求,选择合适的充电策略。浅充浅放、保持电量适中,才是保护电池的最佳办法。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已经到来,但“电池焦虑”依然是很多车主挥之不去的痛点。好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的耐用性和充电效率都有了显著提升。作为车主,我们能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充电习惯,学会科学用车,让电池更健康,让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充分发挥。毕竟,只有电池健康,新能源汽车的旅途才能更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