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产电影崛起背后:文化祛魅与重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产电影崛起背后:文化祛魅与重建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news.cn/ent/20240417/083c572babe7417fad86396cd5ab72e9/c.html

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年电影票房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60.05亿元,占比83.77%;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2.99亿。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共73部,其中国产影片50部,票房排名前10位均为国产影片。


杭州一家影院的春节档电影海报(2024年2月16日摄) 龙巍摄

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更折射出中国观众文化自信的提升。由“底壳宇宙”社群发布的2023年“全球电影市场脱殖指数(CDI指数)报告”显示,在全面开放好莱坞电影进口的市场环境下,中国CDI指数从2022年的84.54上升至2023年的100(满分为100)。这一变化不仅是电影市场的数据反映,更是国人文化心态转变的重要标志。

从仰视到平视、审视

南京的电影博主“阿喵”在选择观看《沙丘2》时,对片中亚裔角色的刻板印象表达了不满:“真不懂张震那个角色为什么如此无脑,可以捧白人,但不要踩亚裔好吗?能不能给个正常角色?”这种对好莱坞电影中刻板印象的质疑,反映了中国观众文化自信的提升。

过去,中国观众可能对好莱坞电影中的刻板印象习以为常,但现在,他们开始清晰地感受到并表达不适感。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电影领域,还扩展到了时尚、艺术等多个领域。例如,摄影师陈漫的《中国十二色》、清华美院的“眯眯眼”走秀等,都引发了对中国审美的重新思考。

何以祛魅

中国电影的崛起,不仅仅是票房数据的增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潘妮妮表示:“中国电影的独特路径是国家政策、市场实力和观众选择三重作用的结果。这样的成功在全球是稀缺的。”

一方面,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正在不断上升,在生产端具备了产业基础。过去国内很多电影要去国外做后期,现在很多影视基地都拥有了虚拟棚、云制作、数字化生产线等多项先进技术设施,特效水平和国外大片相比已经不落下风。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国产影片《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八佰》、《哪吒之魔童降世》、《封神1》等,无论是数字场景、高端生物角色、爆破坍塌、动作及表情捕捉,还是虚拟和实拍的交互技术等,都有长足进步。

另一方面,电影院线正在高度普及,让消费端更下沉、更活跃。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月底,全省乡镇影院394家,覆盖率36.9%,乡镇影院票房全省占比稳定在20%左右。据了解,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以来,电影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为电影市场打开新空间。

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

“祛魅之后,更重要的是建设。”多位受访专家提出,中国的文化自信进入新阶段,从学术界而言,更多思考如何重建的议题。“底壳宇宙”社群负责人表示,他们制作指数的目的就是揭示全球电影市场的同质化、一言堂的现象,揭穿美国如何通过典型好莱坞大片,向全世界输出单一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破坏地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独立性与自主性。

重建需要标准,需要底层的数据框架与价值建构,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清,也更好地把握文化殖民与文化全球化,以及本土化与包容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工作。大众层面的祛魅,学术层面的反思,加上业界的作为,多措并举就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让中国文化成为多元化中的重要力量。”

专家表示,回望来时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与世界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得到建构和形塑,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同样需要以贯穿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能动意识,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汇通,在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强。

“文化仍然是不同国家间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潘妮妮说。多位受访者也认为,应重视汲取古今中西所长,以更优质的视觉呈现与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