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八臂”曾是哪吒主流形象之一?“三头八臂”法相为何落没了?
“三头八臂”曾是哪吒主流形象之一?“三头八臂”法相为何落没了?
哪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祇之一,其形象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其中,“三头八臂”形象作为哪吒的主流形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独特形象的来源、发展及其最终被“三头六臂”形象取代的原因。
这是群友提供的给我参考的哪吒民间水陆画
《西游记》三头六臂哪吒,网图
在古代,哪吒的形象说法不一,有时是“三头六臂”,以《西游记》为代表;有时是“三头八臂”,以《封神演义》、《三教搜神大全》为代表。北京还有个“八臂哪吒城。”
《西游记》第四回中描述哪吒:“那哪吒奋怒,大喝一声,叫‘变!’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柞、绣球儿、火轮儿。”
(哪吒三头八臂形象 《三教大会万仙阵》 苏州版画)
(哪吒 三头八臂,《封神演义》第七十九回《穿云关那吒施威》 日本内阁文库藏)
元代成书的《绘图三教搜神大全》中描述哪吒:“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磐石,手持法律。”
北京八臂哪吒城
可以说,哪吒在古代形象有时候是“三头六臂”有时是“三头八臂”(还有一种就是“一头千臂”,见于《佛说秘密最上那拿天经》;)。“三头八臂”也算是明清小说主流形象之一,比如《水浒传》中项充的绰号“八臂哪吒”,当然这个绰号并非对哪吒形象的误传或者夸张变形,就是直接比拟的哪吒。
关于哪吒“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来源,目前可查的最早记录分别出现在宋代《别尊杂记》卷五十四,如《续传灯录》卷一载善昭禅师语“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叱扑帝钟。”和宋代《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六中有“八臂哪吃嚼生铁”说。
“三头六臂”的形象在《法苑珠林》卷五中有所记载,描述的是修罗道者所拥有的特征,主要代表阿修罗而非天。阿修罗与天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外,哪吒所持的六种兵器似乎与《陀罗尼集经》卷一中的密教契印有关联。这些印咒在焰口施食法会上被广泛应用,自唐代以来便一直流传于历代。因此,民间的创作者们采用这些印咒并进行加工改造,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至于“三头八臂”这一形象,可能是由于在翻译经文时从“三头六臂”误传而来。然而,这一形象却被民间所接受并产生了相关的故事创作。可以推测,这一形象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故事传说。总体而言,“三头六臂”和“三头八臂”的形象都是古代人们对于神灵的想象和夸张表达,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和力量象征。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哪吒这一形象在汉文化中的融合与演变。作为佛教神祇,哪吒逐渐融入中华本土文化,成为备受崇敬的神灵。他的法相以多条臂膀为显著特征,展现出非凡的神力。在流传过程中,哪吒的形象不断变化,有时拥有千臂佛教经文《佛说秘密最上那拿天经》、有时为八臂、有时为六臂。其中,八臂形象逐渐成为主流之一,民间亦有“八臂哪吒”之称。北京城曾被称为“八臂哪吒城”,足以证明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从实际战斗角度考虑,三头八臂的组合在挥舞兵器拒敌时可能会出现手臂互相妨碍的问题。此外,这一形象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按照中国人民的逻辑,三个头颅应对应六条手臂,多出的两条手臂显得不太协调。因此,三头八臂的形象后面因此落没被“三头六臂”形象取代,也不出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