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南天竹:一种耐修剪、易造型的园林观赏植物
潢川南天竹:一种耐修剪、易造型的园林观赏植物
潢川南天竹是一种常见的园林观赏植物,不仅植株优美、果实鲜艳,而且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本文将详细介绍潢川南天竹的特征、栽培方法、繁殖方式以及其药用价值。
潢川南天竹的形态特征
潢川南天竹是一种常绿小灌木,植株高度通常在1-3米之间。其茎常丛生而少分枝,幼枝常为红色,老后呈灰色。叶片互生,集生于茎的上部,形成三回羽状复叶,长度可达30-50厘米。二至三回羽片对生,小叶薄革质,形状为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度在2-10厘米之间,宽度为0.5-2厘米。叶片表面深绿色,冬季时会变为红色,背面叶脉隆起,两面均无毛。
常见栽培变种
潢川南天竹有多个栽培变种,各具特色:
- 玉果南天竹:浆果成熟时为白色。
- 绵丝南天竹:叶片细如丝。
- 紫果南天竹:果实成熟时呈淡紫色。
- 圆叶南天竹:叶片圆形,且有光泽。
繁殖方法
潢川南天竹主要通过播种、分株进行繁殖,也可以采用扦插的方式。
- 播种:果实成熟时可随采随播,也可选择在春季播种。
- 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进行。
- 扦插:最佳时期为新芽萌动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长时。
室内养护时,需加强通风透光,防止介壳虫的发生。
栽培管理
种子繁殖
秋季采种后应立即播种。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33厘米开沟,深度约为10厘米,均匀撒种,每公顷播种量为90~120千克。播种后,覆盖草木灰及细土,压实。第二年幼苗生长较慢,需要经常除草、松土,并施用清淡人畜粪尿。此后每年都要注意中耕除草和追肥,培育3年后可出圃定植。
移栽宜在春天雨后进行,株行距各为100厘米。栽前,带土挖起幼苗,若不能带土,则需要用稀泥浆根,以提高成活率。
分株繁殖
春秋两季可将丛状植株掘出,抖去宿土,从根基结合薄弱处剪断,每丛带茎干2至3个,需带一部分根系,同时剪去一些较大的羽状复叶,地栽或上盆,培养一两年后即可开花结果。
栽培环境要求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良好的沙壤土。山坡、平地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碱性土壤也可栽植。还可利用边角隙地栽培。栽前整成120~150厘米宽的低床或高床。
栽培管理要点
根或多余根应剪去,按常规法加土栽好植株,浇足水后放在荫凉处,约15天后,可见阳光。每隔12年换盆一次,通常将植株从盆中扣出,去掉旧的培养土,剪除大部分根系,去掉细弱过矮的技干定干造型,留35株为宜,用培养土栽入盆内,蔽荫管护,半个月后正常管理。南天竹在半荫、凉爽、湿润处养护好。
潢川南天竹栽后年内在春、夏、冬三季各中耕除草、追肥1次,同时还要补栽缺苗。以后每年只在春季或冬季中耕除草,追肥1次。
采收与利用
南天竹栽后45年,冬季可砍收部分老茎干。67年后可全株挖起,抖去泥土,除去叶片,把茎干和根破成薄片,晒干备用。10~11月果实变红或黄白色时采收晒干备用。
生态习性
潢川南天竹喜欢湿润或半干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会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由于它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时会停止生长。
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药用价值
潢川南天竹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茎、根含有南天竹碱、小檗碱;茎含原阿片碱,异南天竹碱。另外,茎和叶含木兰碱;果实含异可利定碱、原阿片碱。叶、花蕾及果实均含有氢氰酸。叶尚含穗花杉双黄酮、南天竹甙A及南天竹甙B。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