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散落在乡间的人文影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散落在乡间的人文影像

引用
1
来源
1.
https://epaper.nfnews.com/m/ipaper/nfrb/html/202409/24/content_10112712.html

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世界建筑日”,在岭南大地一隅的电白,有“中国建筑之乡”的美誉。这座被历史风尘轻抚的小城,在街墟之间,在村庄田野有不少值得探寻的古建筑,或主体保存完整,或断壁残垣,如一幅幅凝固的历史画卷,一砖一瓦都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五桂庐一侧有许多“枪眼”,这在旧时作为紧急时刻防御之用。


五桂庐俯瞰图。


朗山庄一角。


天后宫一角。


小良镇祥坡村骑楼一角。

街墟里的商贸印记

电白,自古便是南海之滨的重要商埠,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赋予了它独特的商业气息。这种气息,在今日仍能从那些斑驳的骑楼建筑群中感受到。

水东街道忠良社区,一条小巷从居民商业区延伸出来,与海堤路交会油地公园,这便是忠良街。忠良街的门楼牌坊耸立,与不远处的油地码头倚角守望,方圆数里内,“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商埠历史延续了数百年,曾是水东最为繁华的商业集聚地。

喧嚣人潮退去,如今忠良街被人所记忆的第一印象,大抵就是骑楼建筑。

所谓骑楼,是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上楼下廊,楼下是商铺。一楼临街部分建成行人走廊,可以遮阳挡雨,走廊上方则是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行人走廊之上,因此得名“骑楼”。一幢幢骑楼便是一间间商铺,是商业繁荣的一种象征。

忠良街的骑楼据称建于18世纪80年代之后,大多由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所建,融合了南洋风情和亚热带民居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这些骑楼多为二至三层结构,外墙采用西式装饰风格,雕花、券拱、阳台等元素交织,既保留了中式建筑的古朴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精致与浪漫。

忠良街骑楼下的长廊,曾是商贩们摆摊设点、行人遮阳避雨的绝佳场所,如今虽已少了几分喧嚣,但骑楼下依然店铺林立,周边住户稠密,小巷如网,那份繁华与热闹似乎仍能穿越时空,触手可及。

小良镇祥坡村的骑楼,则是另一种神韵。

据称,1940年前后,祥坡村一名叫梁锡权的族人在上海看到骑楼的景观,很是痴迷,便将其画成图纸。回到村里后,发动10多户村人出资统一按图样风格,建起了骑楼街。整个骑楼建筑群占地约1500平方米,统一两层楼高,共有18间门面。骑楼外墙由红砖所砌,墙柱、纹饰、栏杆都尽显上海旧街风格,楼内里则用泥砖砌成。

当地人介绍,旧时骑楼南边有一条河,从祥坡流经吴川出海。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水路货运都在此上岸,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骑楼后来发展成了街墟,各种商品陈列,繁华一时。再后来,河流水流减少,码头没有了,街墟没落。如今祥坡村的骑楼大多已破败。

旧时光里的生活哲学

散落于乡间的一些民居,规模或小一些,曾经却同样精美,透露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走进林头镇人民政府,一座风格独特的四层高楼房十分抢眼,灰红泛旧的砖墙之间,窗墙的防御枪孔分列其间。其名为世德楼,因四个角均从斜边开一炮目,可无死角观察楼墙,又得名八角楼。世德楼建成于1898年,为四方形砖木结构,是广东省仅有的八角楼建筑形式的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应用于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

小良镇岭圩村委会里园村,有一栋中西风格合璧的小洋楼。

小洋楼外部为欧式设计,一楼门廊方形砖柱,二楼门廊为圆形双柱。室内为敞开式设计,木板阁楼,方形天井,两边回廊环通,西面为一亭阁,加上罗马式圆柱,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一目了然。据称,小洋楼是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设计,是粤西地区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只可惜,如今建筑整体破损严重,旧时风貌十去七八。

里园村不远处,小良村有中国古建筑的风采——梁氏宅第建筑群,名为梁道荷宅和梁端桢、梁端桓宅。

梁氏宅第曾是一片占地200多亩,园林式的传统建筑群,有亭台、楼阁、走廊、复道、亭榭、院落,墙上飞檐碧瓦,室内雕梁画栋,可见清代建筑特色和生活习俗的影子。岁月更替,人去楼空,部分建筑已崩塌损毁,呈荒废状态。

在沙琅镇堂砥村委会和岭门镇大榜村,两处古建筑也记录着旧时光里的生活哲学。

堂砥村委会月朗口村,有电白布局最大的方形客家围屋——朗山庄。其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2835平方米,格局为“三踏六笔塔九拖廊”,即三条横屋,六条纵屋,九条走廊,合计85个房间。鼎盛时,吴氏200人居住于此。历经风雨,朗山庄整体布局和结构依然保持基本完整。

大榜村,有曾号称“电白第一豪宅”的民国建筑——五桂庐。五桂庐为砖石混合结构,采用“回”字形两层园中园布局,两座高耸的碉楼殿后,四周约有50个“枪眼”,显得威严而神秘。大宅长约60米,宽约40米,总面积约2400平方米。门楼用八条高大石柱子作承重柱,缺空砌筑成三个斗拱门,气势夺人。牌楼屋顶设计有飘出约一米的雅致屋檐,直线曲线上下相配,屋面由厚重灰瓦一块块砌成,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

氏族文化的滋养传承

民间建筑的瑰宝,宗祠总是典型代表之一。作为一个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每一座宗祠都默守着氏族的灵魂,成为家族精神和地方文化的源泉。

树仔镇登楼村,三面环山,南面靠海,临博贺港。史载登楼依山傍海,自成天然良港,乃番舶客航聚集之地和过往商船避风补水之所。

在登楼村临海处约200米距离,坐落着一座天后宫。清道光《电白县志》记载,始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感妈祖神恩,奉召立庙。从此算起,妈祖文化在登楼村传承发展,至今已有900余年。如今,登楼村天后宫已是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茂名市海丝史迹庙宇遗产点之一。

2003年,登楼当地乡贤群众、富商大贾等筹资重修。2006年,天后宫修复竣工。天后宫坐北向南,面阔四间16.7米,进深三进21米,展现出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其为三间二进大殿,带回廊建筑,悬山顶,青砖砌墙,绿琉瓦盖顶,双龙戏珠屋脊。整体格调朴素典雅,古色古香。宗祠管理员林伟全说,天后宫修复坚持修旧如旧,前殿梁架构件皆为古物,十多幅壁画也是原作。虽然有的油彩剥落,但颇具功力的技法尚清晰可辨。尤其是那壁画“八仙过海图”上的八仙,姿态各异,神采飘逸,栩栩如生。

登楼村天后宫是省级古建类文保单位,而在电白,此类文保单位还有旧圩汪氏宗祠(省级)、莲垌村杨氏宗祠(区级)两处。

汪氏宗祠位于观珠镇西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采用古代三进格局,主轴九开间,建筑布局层次分明。宗祠内的梁架、斗拱、雀替等木构件都饰以精美绝伦的雕刻装饰,刀法精细,生动传神。汪氏宗祠在二十世纪曾一度作为学堂使用,观珠镇中心小学曾在此办学多年。这一历史变迁,赋予了汪氏宗祠更多的文化内涵。

沙琅镇莲垌村杨氏宗祠,同样以古朴典雅、严谨有序、布局对称的建筑风格见称,记录着家族的世系传承。

作为传承信俗文化、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宗祠建筑历久弥新。一年中,每逢年例、节庆或其他重要时刻,家族成员和周边村民每每聚集于此举行大型祭祀游神活动,祈求兴旺发达。而千百年来,乡村也在地方文化的滋养中传承前行,不断繁衍生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