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垫面性质如何影响气候?从森林到海洋的全面解析
下垫面性质如何影响气候?从森林到海洋的全面解析
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对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森林砍伐到海洋石油污染,从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到农业活动,这些人类活动正在改变地球表面的自然属性,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系统。本文将深入探讨下垫面性质对气候的具体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改变下垫面性质与气候效应
地球的环境和气候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下垫面自然性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破坏森林、坡地、干旱地的植被,以及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等。
森林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其影响远不止于大气中CO2的含量。森林能够形成独特的森林气候,并影响周围地区的气候条件。具体来说:
温度调节: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用于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使得林内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林外裸露地区小,气温的大陆度明显减弱。
水分保持:森林树冠可以截留降水,林下的疏松腐植质层及枯枝落叶层可以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因此森林被称为“绿色蓄水库”。
湿度增加:森林中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比林外裸地大,森林地区降水机会比空旷地多,雨量亦较大。据实测资料,森林区空气湿度可比无林区高15—25%,年降水量可增加6—10%。
风速降低:森林有减低风速的作用,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农、牧和工业的发展,城市和道路的兴建,以及战争的破坏,全球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目前全球森林覆盖面积平均约为22%,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2%,在世界160个国家中居116位。大面积森林的破坏导致气候变旱,风沙尘暴加剧,水土流失,气候恶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口增多和农牧业扩展,当地草原和灌木等自然植被受到很大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沙漠化土地的气候表现包括雨后径流加大、土壤冲刷加剧、水分减少、地表反射率加大、降水量减少、气候的大陆度加强、地表肥力下降、风沙灾害增加等。
海洋石油污染是另一个重要的下垫面性质改变因素。每年约有100万t以上石油流入海洋,这些废油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减少海面潜热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失去调节气温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此外,人类活动如填湖造陆、开凿运河、建造大型水库等,也会改变下垫面性质,对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我国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其附近淳安县夏季较以前凉爽,冬季比过去暖和,气温年较差变小,初霜推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平均延长20天左右。
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
下垫面的性质差异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主要表现在:
- 热力性质不同:陆地比海洋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要大。
- 水热状况差异: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水热状况存在差异。
二、洋流的影响
总体来说,暖流增加温度和湿度,寒流降低温度和湿度。
对气温的影响:洋流使低纬度的热量向高纬度的热量传输,特别是暖流的贡献。暖流经过的大陆沿海气温高,寒流经过的大陆沿海气温低。
对降水和雾的影响:暖流上空有热量和水汽向上输送,使得层结不稳定、空气湿度增大而易产生降水。而寒流产生逆温,层结稳定,水汽不易向上输送,蒸发又弱,下层相对湿度有时虽然很大,但只能成雾,不能成雨。寒流表面多平流雾,在以下几种情况出现:陆风在白天流到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雾;在寒暖流交汇处,风自暖流表面吹至寒流表面而形成平流雾。
三、地形的影响
巨大的山地和高原对气候的形成与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地表物质组成(岩石、土壤、水面、冰雪和植被)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也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地表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进而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