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他汀类药物横纹肌溶解风险全解析:症状识别、诊断方法与药物排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他汀类药物横纹肌溶解风险全解析:症状识别、诊断方法与药物排序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268818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但其可能引起的横纹肌溶解风险不容忽视。本文将详细介绍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症状、诊断方法、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以及不同他汀药物的风险排序,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严重副作用。

1. 他汀类药物与阿托伐他汀的相互作用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如果同时应用某些药物,则会增加肌病的风险。如果出现肌酸磷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或确诊/疑诊肌病,应中断他汀治疗。

医生在考虑联合应用他汀和任何上述药物治疗时,应仔细权衡潜在的利益和风险,并应认真监测患者的任何肌肉疼痛、肌肉压痛或肌肉无力的体征和症状,尤其是在治疗开始的数月及任何一种药物剂量上调期间。

当阿托伐他汀与上述药物(见【药物相互作用】)同时应用时,应考虑降低阿托伐他汀的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在上述联合用药的情况下,要考虑定期进行肌酸磷酸激酶的测定,但这样的监测并不能确保可以预防严重肌病的发生。

2. 肌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肌肉无力、疼痛、压痛。

  • 肌肉无力:主要表现为对抗重物困难,日常活动受限。肢体肌肉无力,可以局限或广泛。
  • 肌肉疼痛:肌肉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多为持续性或间歇性,运动后加重。
  • 肌肉压痛:在触诊时可感受到肌肉的压痛。

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是肌肉无力和疼痛,结合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可以帮助诊断。在临床上,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和体征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3. 肌病的诊断方法

对于任何弥漫性肌痛、肌肉压痛或无力,和/或显著的的者应考虑为肌病。建议立即报告原因不明的肌肉疼痛、肌肉压痛或肌肉无力,尤其是伴有不适或发热时或者肌肉体征和症状,在停用他汀后仍存在上述症状时。尽快来医院进行肌酸磷酸激酶检测,如果升高数倍,

肌病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肌肉活检。以下是诊断肌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 临床评估

  •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主诉、症状起始时间、进展情况、家族史等。

  • 体检:检查肌力、肌肉萎缩、肌肉压痛、反射等,评估神经和肌肉功能。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

  • 肌酶水平:如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通常在肌病患者中会升高。

  • 自体免疫标志物:如抗核抗体(ANA)、抗肌肉特异性抗体等,帮助排除或确认自身免疫性肌病。

  • 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查:评估可能的代谢性原因。

  • 影像学检查

  • 肌肉超声:通过超声检查肌肉结构的变化,如液体积聚、肌肉萎缩等。

  • 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帮助评估肌肉的组织变化和损伤,特别是在辨别不同类型肌病(如炎症性肌病和遗传性肌病)时。

  • 除此之外,电生理、肌肉活检,甚至必要时遗传学检测等等。

4. 容易与肌病混淆的疾病

  • 神经根病或周围神经病
  • 多发性硬化症
  • 内分泌病(如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重症肌无力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 感染(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肌痛)

5. 肌酸磷酸激酶(CK)检测的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CK水平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即约 > 500 U/L)通常被认为与肌肉损伤相关。在某些类型的肌病(如炎症性肌病或遗传性肌病)中,CK水平可能升高更显著,甚至达到正常值的10倍或更高。

  • 轻度升高(3-5 倍):可考虑存在轻微肌肉损伤,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
  • 中度升高(5-10 倍):可能指示肌病的存在,但需进一步确认。
  • 明显升高(> 10 倍):提示较为明显的肌肉损伤,通常有利于支持肌病的诊断。

6. 肌酸磷酸激酶升高的其他可能原因

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并非肌病特有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在解读CK水平时要综合考虑其临床表现、病史及其他检测结果。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评估CK升高的原因,并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 运动和体力活动
  • 外伤
  • 药物
  • 感染
  • 代谢性疾病
  • 神经系统疾病
  • 酒精和毒素
  • 肌肉疾病
  • 合并症

7. 横纹肌溶解的诊断标准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由于肌肉损伤导致肌肉细胞破裂,释放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他物质进入血液的病症。CK的升高程度可以反映横纹肌溶解的严重程度,但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能明确界定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

  • CK升高:

  • 轻度升高:CK水平在正常值上限的3-5倍,通常不提示横纹肌溶解。

  • 中度升高:CK水平在正常值上限的5-20倍,可能与横纹肌溶解有关。

  • 明显升高:CK水平超过正常值的20倍(> 1000 U/L),尤其是升高到3000 U/L或更高时,通常可以怀疑存在明显的横纹肌溶解。

  • 极高水平:

  • 在严重的横纹肌溶解症,CK水平可能会升高到1万 U/L,甚至更高,例如在重症肌肉损伤、严重脱水、药物相关-myopathy(如毒品、酒精),或严重创伤等情况下。

  • 诊断横纹肌溶解的依据

  • 临床表现:可能会出现肌肉疼痛、无力、肿胀、尿色改变(如茶褐色尿)等症状。

  • 验室检查:CK升高是一个重要标志,能高于正常范围,但没有明确的绝对值。其他相关指标如肌红蛋白、尿液中肌红蛋白、肾功能测试等也是判断横纹肌溶解的依据。

8. 他汀类药物肌病或横纹肌溶解风险排序

他汀类药物广泛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但在一些使用者中可能引起肌肉相关副作用,包括肌病和横纹肌溶解。不同种类的他汀在引起这些副作用的风险上有所不同。

根据权威数据和相关指南提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肌病风险较高,匹伐他汀的风险中等,而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的风险则较低。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医生应评估使用者的风险因素,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Edelstein et al. (2015) 的一项荟萃分析
  • Toth et al. (2013) 《心血管疾病》
  • Kwak et al. (2010)
  • Gillespie et al. (2009)
  • Goldstein et al. (1997) 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