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音乐持续突破,创作人如何行动应对?|浪潮创作人论坛
AI音乐持续突破,创作人如何行动应对?|浪潮创作人论坛
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AI音乐生成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实际应用并影响市场的阶段,引发创作者的生存担忧。专家认为,AI音乐不能提高审美上限,但可以提高审美下限,成为专业创作者的强大辅助工具。然而,AI生成音乐存在明显的天然缺陷,如可编辑性差、人声处理及乐器情感表达仍有明显机械感。为此,音乐人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包括词曲创作、编曲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等,以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同时,版权机制和人类创作者的价值定位也是保障AI良性发展的关键议题。
随着生成式AI的崛起,今年以来,AI生成音乐也取得了显著突破,Suno V3、Udio等AIGC产品相继发布,标志着AI音乐生成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实际应用并影响市场的阶段。这些产品的“一键生成”能力极大地降低了音乐产出门槛,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参与进来。
AIGC技术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潜在变革,也引发了创作者的生存担忧。由于问题复杂性高,创作者对技术认知不足,探讨AI对于音乐创作的真实影响,重新审视创作者的价值定位,保持创作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就成为今年行业亟需思考的关键议题。
6月19日,在「浪潮创作人论坛」上,音乐霸CEO、音乐制作人、编曲人丘旺苍,中国著名电台DJ、AI视觉艺术家杨樾,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教授张谦,青山资本创始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张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五位业内人士担任嘉宾,腾讯新闻作者、《张小珺Jùn|商业访谈录》制作人张小珺担任主持,就“当生成式Al走进音乐创作”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话。
AI音乐提升审美下限,实现创作平权
大模型爆发之初,首先点燃了图像和语言两大领域,在音乐领域并没掀起太大水花,但今年Suno V3版本的面世惊艳了音乐市场,站在行业不同维度,如何看待AI音乐的发展?
作为程序员和AI技术从业者,周文江分享了AI音乐生成技术厚积薄发的历程。ChatGPT的出现是基于谷歌早在2017年发布的Transformer技术架构,经过多轮模型迭代才实现了应用层面的重大突破。音乐生成领域也经历了类似的迭代过程。
从符号音乐到AI大模型的转变是一个关键节点,早期AI生成音乐主要依赖于符号音乐(如Midi曲谱)的模板化方式,这种方法虽然包含了一定的AI和智能算法,但受限于上一代技术的局限性,主要解决简单、固定套路的作曲问题。大模型兴起后,Google、Meta率先发布了AI音乐模型,但只能生成纯音乐(BGM);今年Suno V3和Udio等产品面世,实现了端到端的音乐生成,包括歌声、编曲、作曲、作词等一站式服务,这代表音乐生成技术走向成熟。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
技术的厚积薄发带来了应用层的爆发,身处业内,并不感到太惊讶。周文江指出,但Suno让人惊讶之处在于,它完全免费开放给用户使用,这无疑加速了AI音乐在社会中的认知和普及。
作为生成式AI的深度体验者,杨樾选择以开放的心态拥抱AIGC。杨樾在音乐传播和企划方面有着30年的经验,工作涉及到了电台DJ、音乐传播、演出策划等,他现在将很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AI音乐和AI视频创作的研究中。
关于生成式AI工具对音乐产业的影响,杨樾从专业创作和大众表达两方面展开了分享。
从专业角度来说,AI音乐不能提高审美上限,但是可以提高审美下限。由于目前AI音乐的平均分已超过许多现有作品,它能够淘汰那些低质量的音乐和投机者,但不影响真正的好音乐人。事实上,AI音乐工具对专业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强大的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中国著名电台DJ、AI视觉艺术家杨樾
从大众表达角度来看,杨樾认为AIGC工具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新工具,它未必是音乐创作,但也有其价值。杨樾对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态度,AIGC工具将在音乐创作和表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投资人张野最初在俄罗斯学音乐作曲,毕业后转行做投资,近两年又重新回到音乐行业,以电子音乐作曲、制作人的身份出现,在此过程中积极尝试AI辅助创作,并思考AI音乐的未来。他认为AI生成音乐能达到一个音乐创作平权的效果:创作者用AI工具产生灵感、产生创作素材,这就是AI音乐最原始有效的目的与作用。与此同时,AI技术对于产业上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微小重构的过程,优化音乐产业的成本结构。
但这种影响是“有效但有限”的。张野认为AI生成音乐存在明显的天然缺陷:由于输入端主要依赖文字描述,而文字语言对声音的描述能力远低于对视觉的描述能力(“同构性”不足)。除非改变输入方式,如通过弹琴、唱歌等更直接的方式输入,那就变成了一个创作的过程。张野还指出,相对其他规模庞大的产业,音乐产业没有那么多钱可烧,这意味着AIGC带来颠覆的可能性小,不需要太担心。
在音乐行业,丘旺苍有着横跨编曲、制作、工程和公司经营等领域的丰富经历。他对生成式AI技术,尤其对创作者的辅助价值持肯定态度。他生动地举了英国机动车发展历程中《红旗法案》的事例,表明了音乐行业正在面对新的技术机遇,生成式AI应该被用以辅助创作,而非因固步自封而限制了人类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霸CEO、音乐制作人、编曲人丘旺苍
丘旺苍表示,生成式AI更好的定位体现在辅助创作上,而非自行创作。不仅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人类或AI作品如何大量涌入市场,音乐被听众所肯定的精髓都在于不断做出更有创意的东西。
张谦作为音乐产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她将自己比作“观星者”,通过观察行业与访谈大量创作者,思考技术与产业变化背后的深层影响。
张谦提出了“手艺人”的概念。音乐人一方面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情感和创意,但同时也是手艺人,通过多年的专业训练和技术打磨,将技艺内化于心。AI生成技术出现,使得原本的手艺部分、技术工艺部分得以自动化和工业化。它提高了效率,但也引发了关于AI如何影响人类创造力空间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学院副教授张谦
“AI产品的‘一键生成’实在是太便利了,可能给人一种创作的错觉。”张谦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在AI接管手艺的过程中,是否能为人类艺术家保留足够的留白和创作空间?
现阶段,AI生成音乐依然存在各种层面的局限。张野指出:差距在于“技术”和“内核”两方面。人类音乐必然有两个主要内核:一是企图,一是情感;技术层面“第一是可编辑性,AI音乐如果有一层或者一轨不满意想替换,可编辑性非常差;第二是人声处理以及乐器情感表达,目前还有明显的机械感。”
周文江从技术视角对这些局限的突破作出了回应。可编辑性等技术问题,短期内是问题,长期不是问题,也许半年到一年就能解决。但对于更高层面的创意和情感问题,涉及到技术原理和技术以外的情感共鸣问题,很难做出很好的预测。
“超级个体”时代来临,对创作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过去一年多,尤其是音乐领域,AI爆发之后,它赋予很多斜杠青年,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野心的独立音乐人更强大的自信”。杨樾分享道,AIGC作为一个节点化的工具,能够连接不同领域的跨界工具。这种连接和赋能,能使有想法的人跨越不同领域工作,成为超级个体。
杨樾举例道,例如TME平台上可以帮歌手生成封面这么一件小事,曾经也难住了很多音乐人。对于“接活”的编曲人来说,有了全套AI工具之后,他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全能音乐人。很多歌手甚至可以把脑子里的抽象感觉用AI来具像化,通过AI生成的小样或框架,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歌曲需求,实现更高效的沟通。AI通过数学化的方式呈现音乐的规律和美感,有助于音乐人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结构,在创作中更好地找到方向感。
作为艺术家兼投资人的张野认为,“超级个体”时代要求每个人都是技术与灵感、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国内音乐行业还有不少自由散漫和不专业之处,平衡好感性与理性,才能让音乐行业变得更好。因为AI只是一个工具,虽然能够放大创作者的优点,但同样也会放大缺点。
青山资本创始人、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张野
张野分享了自己找到平衡的心得:“作为职业音乐人的时候,我几乎让感性统治我的生活,我认为只有放大感情,作品才能呈现出来感情。但作为投资人的时候,商业会要求你收敛到极其纯粹理性的状态。”感性是音乐创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赋予作品以情感和生命力,理性需要大量的知识训练出来,可以帮助创作者在纷繁复杂的创意中找到清晰的方向和结构。
AI的出现也对音乐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人的创造力,又要高于AI水平。丘旺苍表示:“科技进步降低了音乐制作的门槛,那些专业能力在AI水平之下的音乐人将完全被取代。这迫使音乐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包括词曲创作、编曲技巧以及后期制作等。”
那些仅停留在基础水平或缺乏独特创意的音乐人将面临挑战,这也为真正有才华、有创造力的音乐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丘旺苍说:“现在反而给了音乐人一个重新得到机会的时代。”
张谦认为“超级个体”正是音乐创作者在AI技术冲击下所做出的一种主动适应。这个变化可能非常隐蔽,但是真实在发生。“当AI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个体,让自己拥有更多角色,开启斜杠人生。”因此对艺术家而言,AI既带来了挑战,也是一种提升的动力。
如何保障AI良性发展?版权机制与人的独特价值
虽然从业者们大都以开放态度面对AI生成时代的到来,但目前仍处在技术应用早期,很多问题尚未明确。如何借助多方的视角,尽早解决潜在问题,保障AI的良性发展?现场嘉宾从短期的版权机制和长期的人类创作者价值两方面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杨樾指出现在全球范围内还有一个矛盾没有解决,音乐创作者基于自身创作产生的版权,与AI把作品作为训练素材之间的矛盾。“我百分百同意创作者或者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应该保护,但一味拒绝AI属于螳臂当车,没有办法阻止AI生成音乐的大浪。”
杨樾表达道:“我更希望看到,音乐家和唱片公司能够冷静下来,去跟AI公司进行对话,把新时代下的权益分配方式建立起来。”
处在AI技术的一线应用探索中,周文江看到的情况是,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GAP”。这种认知差,需要依靠创作者和AI技术的不断协作,双向拥抱。
例如,今年天琴实验室和上海民乐团合作了国内首场AI民族音乐演奏会。AI首先基于对方提供的数据训练出作品雏形;演奏家再根据演奏需要、个人特点,做了非常精细的优化,使得最后产出的10首作品已经相对完美,这个结果离不开双方的深度参与。
周文江强调内容平台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做技术。他举例道,当初AI孙燕姿非常火,当时TME的歌声合成技术已经是行业领先,但TME为什么没有做这件事,因为需要先获得授权。AI力宏就是一个很好的官方合作案例,是在拿到王力宏的声音授权后发布的歌曲,还原了10年前的音色。
“我们的态度是尊重创作者、尊重版权,在此之上拥抱AI。”周文江希望通过不断发展和应用AI技术,缩小技术与艺术的GAP,创作出更多标杆案例。
丘旺苍认为,在当下,版权问题是有解法的。音乐人想要保护创作,从法律层面上是有权利主张的,而且有实际判例;而长期看来,如何在AI时代找到人类的价值定位,这是重要的议题。毕竟,未来会有很多AI场景,比如AI生成的一些影视配乐已经很好了。音乐人大可更开放一点,因为音乐的核心价值是做出有创意的东西。
丘旺苍现场分享了一个音乐人的故事,他一个月只工作5天,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玩,丘旺苍笑道:“音乐是浪漫生活的产物,休息的那25天其实是在累积情感,为作品寻找灵感。”
正如今年大热的剧集《我的阿勒泰》中,女主角李文秀踏上作家人生的转折点,来自于讲座上前辈的一句“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更是成为流行于创作者群体中的“价值信条”。这也符合丘旺苍对于音乐人理想创作状态的设想,音乐人需要真正投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触动人心、高于AI的音乐作品。
在人与AI的关系中,除了关注创作结果,张谦还提醒道,作为音乐人,一定不要让AI剥夺了你创作过程中的快乐。“有的音乐家描述自己创作的状态,用到了‘惊喜、狂喜’。当AI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不要放弃创作的权利,不要放弃精神上的快乐体验。”也许这样才更能做出有人味、有温度的音乐。
本次浪潮创作人论坛以推动华语品质音乐、行业良性发展为初心,聚集了资深音乐创作者和跨界嘉宾,以AI技术趋势、产业变革为起点,最终回到创作人生存、技术良性发展的落脚点。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认同新技术的势不可挡,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应对和纠偏。人是音乐的初衷,人也是技术的目的。生成式AI对音乐创作、产业、社会和人的影响依然处于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