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走进湖北荆州张居正故居
文化中国行·走进湖北荆州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故居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古城东大门内,地处荆州旅游的核心区域,是游客进出古城的必经之地。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因此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救时之相”,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继商鞅、王安石之后最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
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1622年(天启二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
张居正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居正改革的意义。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体现在对近代前夜国家统一与社会转型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居正故居包括仿明清四重院落、西花园、照壁、张文忠公祠、文昌阁、神龟池、捧日楼、纯忠堂、南门广场等景观。还包括大学士府、九鸟苑、陈列馆、文化艺术碑廊、首辅论证群雕等。
鉴于其生前功绩卓著,墓筑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石碑高一丈四尺,镌刻有“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忠公之墓”,有石雕、香炉、蜡台,以供奉祭祀他的在天之灵。走道两侧有翁仲(石人)、石马及其它镇墓石兽,距中心约半径15米处有垒筑之三米高土墙。
张居正姓名的由来
1525年(嘉靖四年),张居正在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出生。其曾祖父因做了一个这样的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来历
提到湖北人,人们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将九头鸟与湖北人挂钩,却和张居正有关。
张居正担任首辅,大权在握,他推行改革,得罪了很多权贵人物。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明代惯例,张居正应辞官回荆州守孝三年。但是,为了改革大业不致中途而废,张居正选择了“夺情”,即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张居正以素服办公,不回家守孝。这在当时是不合于礼教的,改革反对派借机大肆攻击,伺机逼近张居正下台,甚至有九名御史联名上疏弹劾张居正,但是张居正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皇室的信任,非但没有被整垮,反而对九个御史进行了整肃,并经过这个事情,威望更加高了。人们根据九个御史斗不过一个湖北佬的事实便编出了“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