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山海经》:夸父、雨师妾国人、猲狙(hè jū)、溪边(谿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山海经》:夸父、雨师妾国人、猲狙(hè jū)、溪边(谿边)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11/23/2535528_1139104482.shtml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神话、地理、物产等内容的重要典籍,其中记载了许多神秘的神话生物。本文将介绍其中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夸父、雨师妾国人、猲狙和溪边,通过《山海经》原文及相关文献,揭示这些神话生物的神秘面纱。

夸父

夸父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是上古时代的巨人族。

外貌特征及出处

夸父身材魁梧,双耳各穿着一条黄蛇,双手也各拿着一条黄蛇(也有说法是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他的形象具有兽、人、神三种形态的特点,是古代神话中独具特色的形象之一。

《山海经》记载:《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以及“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最为人熟知的事迹

夸父最为人熟知的事迹是“夸父追日”。相传在黄帝时代,夸父族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的心里,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时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后人的避难所。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是对自然力量的一种挑战和征服欲望的体现。

文化意义与象征

夸父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人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他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代表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夸父追日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气和毅力,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夸父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

其他相关记载

除了《山海经》中的记载外,夸父的故事还出现在其他古代文献中。如《列子·汤问》中描述了夸父逐日的具体情节和结果;《水经注》和《括地志》等地理著作中也提到了与夸父相关的地名和自然景观。这些记载进一步丰富了夸父的形象和故事内涵。

雨师妾国人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名称由来

“雨师妾”这一名称,其名源于《山海经》,古人对雨师(即布雨之神)的崇拜和神话传说的融合。在《山海经》中,“雨师妾”被记载为一个神秘的存在,可能与雨师有一定的关联,而是可能指代一个部族或女巫。

部族或女巫

关于雨师妾人的身份,有观点认为她可能是一个与蛇共生的部族名,这个部族的人通体黑色,双手各操一蛇,左耳挂着青蛇、右耳挂着红蛇。实际上,更有可能的是,雨师妾人是一个具有祈雨能力的女巫或巫师,其形象与蛇紧密相关,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

相关传说与象征意义

  • 祈雨仪式:在古代社会中,祈雨是一项重要的仪式活动。雨师妾人作为祈雨的女巫或巫师,可能参与了这些仪式活动,通过神秘的舞蹈和咒语来祈求雨水的降临。这些仪式活动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依赖。

  • 与蚩尤的关联:在《山海经》的记载中,雨师妾人还可能与蚩尤有一定的关联。在黄帝与蚩尤的大战中,雨师作人为蚩尤手下的大将之一,与风伯合力作战,纵大风雨围困黄帝。虽然这里的雨师并未直接指明是雨师妾,但两者之间的关联仍然引人遐想。

  • 神秘与力量的象征:雨师妾的形象和故事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她作为与蛇共生的女巫或巫师,以及掌握着呼风唤雨神秘力量的存在,成为了神秘与力量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神话传说中,也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体系中。

  • 对自然力量的崇拜:雨师妾的形象和故事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在古代社会中,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通过崇拜和祈求自然力量来寻求保护和帮助。雨师妾作为祈雨的女巫或巫师,成为了人们与自然力量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獲狙(hè jū)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qí)雀,亦食人。

习性与能力

  • 食人:猲狙是一种食人的猛兽,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危险性。
  • 隐匿能力:根据“猲狙力豹,必伏其皮毛”的描述,猲狙具有极高的隐匿能力,能够伏在草丛中悄然而至。
  • 牙齿训练:“常摇其牙以习其兵”表明猲狙常常摇动牙齿来训练自己的“兵力”,这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习性或战斗准备方式。
  • 生命周期与变身:有说法认为猲狙的一生会经历三次变身。刚出生时体型很小,类似小老鼠;五个月大时,体型增大,像一只小野狗,此时其头部尚未变成红色;一岁时,完全长成,变为一只红头狼。

特殊能力(部分传说)

  • 幼年期:在黑暗中练习视力,学会在夜间寻找食物。
  • 成年期:能够透视土中的人畜尸体,迅速定位并挖掘埋藏的尸体。

文化意义与象征

  • 神秘与恐怖:猲狙在古代文献中被视为神秘、恐怖与未知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中未知生物的想象和恐惧。
  • 力量象征:猲狙作为食人的猛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威猛的形象,因此也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象征。
  • 艺术加工:猲狙的形象和特点常常被人们所提及和讨论,成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古代艺术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溪边(谿边)

出处:《山海经.西山经.天帝山》曰:“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音同溪)边,席其皮者不蛊。”

外貌特征

  • 形状:溪边兽的形状像狗,但身体却非常庞大,如同牛一般。它的毛发长而密,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色,让它的外表看起来非常神秘。眼睛如同火焰般炽热,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 四肢:四肢强壮有力,脚爪如同利剑般锐利,可以轻松地刨开坚硬的土地。并且,它还会爬树。

生活习性与神话传说

  • 栖息地:溪边兽住在天帝山,山上草木茂盛,山下长有很多菅茅和蕙兰。天帝山理论上位于今天的陕西境内。
  • 皮毛用途:据说用溪边兽的皮毛做成褥子,睡在上面的人可以不被蛊毒邪气所侵。
  • 辟蛊驱邪:溪边兽的皮毛具有避蛊的效果。在《事物绀珠》中提到,溪边如狗,席其皮辟蛊。民间流传的用犬血在门户上题字,在正月里用犬血来辟邪驱除不祥之气的风俗,都来源于溪边具有辟蛊驱邪的功能。
  • 大禹治水:相传大禹治水到了天帝山时病倒,中了蛊毒。天帝山的神兽溪边化作老者,用鲜血救了大禹,并把皮给了大禹,让他披七七四十九天,蛊毒就全消了。日后把此皮铺在身下,邪祟污秽的东西自然不敢接近。

文化意义与象征

  • 神秘与力量:溪边兽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常常被视为神秘的异兽,它出现在许多宗教和神话场景中,被视为力量的象征。
  • 忠诚与勇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溪边被视为忠诚和勇敢的代表,被用于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中。
  • 自然操控:据传说,溪边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操控大自然中的水流和潮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