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肥胖有了测量新方法!专家提出最新“指标”
腹型肥胖有了测量新方法!专家提出最新“指标”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研究人员在荷兰医学期刊《动脉粥样硬化》上发表一项新研究提出,与腰围相比,用矢状腹径评估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更准确。当矢状腹径≥22厘米时,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快速升高。
这项研究在美国国家卫生与营养调查(NHANES)项目2011~2016年的数据库中选取了近7000人,同时纳入2023年我国700余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用于比较矢状腹径和腰围等指标对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与其他指标相比,矢状腹径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最强,与大多数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也最强,更适合用于评估中心性肥胖,且没有性别差异。
矢状腹径的概念来源于影像学的腹部断层测量,矢状面是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矢状腹径是指腹部矢状面前后方向的直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晓蕙表示,它可以形象地想象成有一根箭垂直射入腹部,矢状腹径就是腹部内的箭杆长度。测量矢状腹径时,需要身体躺平,双膝弯曲,脚平放在床上,让腹肌放松,背部紧贴床铺。呼出一口气,然后用较大卡尺(如L型卡尺)测量从肚脐水平,即腹部最凸处到背部的垂直距离。这种姿势下,皮下脂肪会滑到身体两侧,内脏脂肪保持原位,因此能更好地反映腹部的内脏脂肪量。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建议以腰围和腰围/臀围比来诊断中心性肥胖。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90厘米和≥85厘米、腰围/臀围比分别≥0.90和≥0.85时,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使用矢状腹径诊断中心性肥胖,则属于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郭晓蕙说,目前诊断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主要有腰围、腰臀比、颈围和体重指数(BMI)等。腰围能部分反映中心性肥胖的问题,但受腹部形状和皮下脂肪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女性或梨型身材者;腰臀比可反映脂肪分布,但易受骨盆宽度和皮下脂肪的干扰产生误差;颈围大往往意味着上半身脂肪过多,是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指标之一,但颈部与腹部相隔较远,也存在干扰和误差;体重指数(BMI)反映全身肥胖,但不能区分肥胖来自脂肪还是肌肉,也无法判断脂肪分布。而矢状腹径可直接反映腹部脂肪深度,内脏脂肪主要分布于腹腔内,其体积增大会使腹腔向前膨出,数据更可靠。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矢状腹径与CT或核磁共振测量的内脏脂肪面积相关性更高。目前多项研究发现,成人矢状腹径超过临界值(男性>25厘米,女性>24厘米)与内脏脂肪超标和代谢异常显著相关。
郭晓蕙说,矢状腹径可作为中心性肥胖的一种临床参考,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优标准。矢状腹径的测量需要有特殊的测量工具,对家庭和个人而言,比测量腰围等更麻烦,应用普及存在一定困难。
专家指出,中心性肥胖对健康有多种危害,可增加患脂肪肝、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等疾病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并从以下方面改善生活方式,达到减重目的。
限制热量。吃饭八分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精制米面的摄入,选择优质蛋白质,少吃高油、高脂、高糖的食品;避免吃夜宵,晚8点后不宜进食。
增加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者75分钟高强度体育运动,要特别加强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骑车、游泳等,促进热量消耗,加速腹部脂肪的燃烧。增加腰腹部核心肌群的训练,如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让腹肌发达起来,提高腹部脂肪代谢率。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每天保证7~9小时充足睡眠。
缓解压力。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大量分泌皮质醇等激素,加速脂肪堆积、改变脂肪分布,变得腰粗背厚。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瑜伽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