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打脸《如懿传》:揭秘清朝宫廷真实生活
史料打脸《如懿传》:揭秘清朝宫廷真实生活
《如懿传》作为一部热门的清宫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该剧在历史细节的处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通过对比历史事实和电视剧内容,指出剧中的诸多历史错误。
如懿封后与大婚
历史上的继后没有所谓的大婚封后。甚至连富察皇后都没有大婚,因为大婚是指皇帝继位后,经过选秀女,而后举行册立皇后、奉迎皇后的婚礼。她与乾隆是在乾隆当皇子的时候就结婚的。
大婚通常是因为皇帝幼年即位、成年时须择配皇后,才会发生。所以,清代举行过大婚的皇帝只有四位,他们是顺治、康熙、同治、光绪。他们即位时的年龄分别是:顺治六岁(虚岁,以下同)、康熙八岁、同治六岁、光绪五岁。
有一种说法是,顺治有两次大婚:继后是顺治的第二次大婚。那我们就同样看一下,学者对顺治帝继后大婚的看法。
作者不认同此一说法,理由有二:一是《后妃传》与《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都没有「大婚」的文字记述,二是《后妃传》还说:「顺治十一年五月聘为妃,六月册为后。」也就是说,继后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前,是「妃」的身份,已经在皇宫里生活了,册立皇后只是「扶正」,不需要借着大婚的形式,从宫外迎娶进宫。
所以,这里可以看出,《如懿传》不管怎么算,都不会有大婚的戏份,也更不会存在再举行一次婚礼,再次赢取如懿的戏份。
同时看以看出来,学者对于清朝由妃位晋升为皇后,继后册封为后的看法,其实是跟金玉妍一样的,继后是“扶正”,是类似于续弦一样的存在。
这里就跟大如嘲笑嬿婉的燕窝细粉一样,又是一处大如要强行“科普”,结果反而科普错误的例子。
“同,进。士”,不,同,进,士,“如,夫,人”,不,如,夫,人。
如懿不如令懿。
《如懿传》如懿封后的婚服太廉价?那是你不知道这件衣服的来历
皇贵妃与继后
赵玉敏指出:“有清一代,皇贵妃与皇后并存的情况亦非常少见,仅有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雍正帝的年皇贵妃,乾隆帝的高皇贵妃、纯皇贵妃苏氏、令皇贵妃魏氏。其中,年氏、高氏、苏氏均系病重,都系薨逝前才加封者,而董鄂氏、令皇贵妃与皇后并存则是因为皇后失宠或名存实亡。”(赵玉敏:《清代后妃与宫女研究》)此外,还有同治朝皇贵妃富察氏也曾与皇后短暂并存:同治帝去世前一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将富察氏晋封为皇贵妃,这与皇后阿鲁特氏失宠于慈禧有关。
清朝继承了明朝所新创的“皇贵妃”这一位号,但又限制皇贵妃只有一人,作为皇后的储二人选,且在皇后健在的情况下,皇贵妃之位一般空悬,以避免后宫的恶性竞争,这也使得妃嫔等级看似更加简单。
所以,单看令妃是活着的皇贵妃这一件事来看,已经可以看出,令妃的确是十分得宠,并且后期乾隆对继后已经完全冷遇了,抹去继后的画像,删除继后的很多记录。继后与令妃比宠爱这件事,真的是比不过。大如所谓的真爱,完完全全是存在于她幻想里的真爱。
当然,懿粉有一种说法,就是既然乾隆那么爱令妃,为什么不在她活着的时候封后呢?
针对这个说话,首先,“真爱”这个概念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无法简单粗暴地直接把这个说法套用到古人的关系上面去,更别说是帝王这种角色。再者,如果一定要给乾隆选一个“真爱”出来,那么,在乾隆的生涯里,最接近于“真爱”这个角色的应该还是孝贤皇后,也就是富察氏。
那再说回立后的话题,对于皇帝来讲,立后不是简单地看感情,更是一种政治事件。
事实上,清代入关后,皇帝在位时册立的皇后数量没有超过3位者,且只有顺治、康熙、道光3帝册立过3位皇后,其余皇帝都只册立1~2位皇后,因此整体而言清代皇后之位空缺的时段相当长,仅康乾两朝就有60多年没有皇后,这也是清帝抑制后权的重要手段。
在康乾二帝长达121年的统治时间中,仅有30余年有皇后,其余80余年是没有皇后的。即便如此,仍然促生了佟佳氏(顺康两朝的积累)、富察氏这两个在清代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外戚家族。若还有其他皇后,外戚势力定会更加突出。在“后位不可久悬”的观念下刻意“久悬后位”,清代皇帝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
清代,从顺康时起,皇帝就有意识地逐步切断后宫与外界的联系、培养朝臣与后妃“内外有别”的意识,至乾隆朝中期开始对后权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打压,道光帝则将对皇后的管控程度推向极致,使得皇后不仅失去了母仪天下的途径,即便在后宫的权威也相当有限。
清朝是封建统治的集权到达巅峰的一个朝代,也是真的没有所谓的宫斗。
所以,不立后并不意味着,皇上真的对过世的皇后有多深的感情,又或者是对身边的皇贵妃,贵妃情份不够。更多的考量是为了防止外戚坐大。其实想想也是,立不立后都不妨碍皇上宠幸后宫的女人,与坐享三宫六院。
说起高贵妃,又一个大如偷高贵妃事迹的地方,就是渣渣龙给她题匾额的事。历史上,渣渣龙是一进宫,就先给富察皇后,高贵妃以及太后题了匾额,大约五六年后,才分别给东西六宫题字,制作匾额。
以及,高贵妃也不应该叫高贵妃,而只是叫贵妃,因为乾隆朝前期,高氏是第一位贵妃,也是仅有的一位贵妃,只要称贵妃,就知道是高氏,不需要用封号,或者姓氏区分。
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十五日的《节次照常膳底档》记载,原居锺粹宫的皇考贵太妃耿氏“止荤添素”,可见新帝妻妾尚未入住此宫;直至五月才著收拾锺粹宫。约于此时,乾隆帝下旨命人赐三块匾额给皇太后、皇后、和贵妃,从内容来看,赐给皇后的“德洽六宫”匾安在储秀宫,赐给贵妃的匾额“令仪淑德”匾额挂在永寿宫。
与此同时,两宫都有安床、安柜等装修记录,早于其他各宫。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寿宫陡匾的式样,制作十一面匾额,并亲自题写,分别挂在东六宫、西六宫除永寿宫之外的其他十一宫的正殿。
年长的妃子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很长寿的帝王,那他的皇宫自然也有很长寿的妃嫔。
虽然大家被宫斗剧洗脑,一提起后宫妃嫔,都默认个个美艳动人,只有皇后是人老珠黄地嫉妒着那些年轻貌美,一茬接一茬选进来的妃子们,想要毒害她们,除掉自己皇嗣的竞争人。但现实中,可能除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外,也有不少白头的妃嫔们,一生就从进了宫门,就沉寂于这里了。宫斗里面,从来没有任何赢家。
不过呢,清宫皇上也不是像大如传里面的一样,把年华逝去的妃子像破抹布似的丢在深宫里不管了。乾隆朝最后一次集体晋封(五十九年),其中的妃嫔大部分距离上次册封已过40多年。
如白贵人,乾隆十五年时已为白常在,直至五十九年,即经历44年才晋为贵人。其他几位也是如此,婉妃距离上次册封已然45年、恭嫔43年、芳嫔18年、鄂贵人47年,她们中多数没有诞育子女的记载。
像大如传里,那个在大如当上皇后后,六年多都没见过渣渣龙一面的婉嫔,在晚年的时候,还被乾隆翻过牌子,最后活了90多岁。
如果按大如传的逻辑,这些妃嫔们可能早因为冬天没炭,内务府送馊了的饭菜早死了。
乾隆熬死了他的大部分嫔妃,但是居然还有一个能熬过乾隆,嘉庆,一直活到道光年间的!
但是,这位晋贵人,却并不是因为长寿才走过三朝的,而是很无奈的一个故事。这位晋贵人,在嘉庆年间被嘉庆帝选入宫中为太上皇乾隆帝晋贵人,当时乾隆禅位,年近九十,而清朝选秀的秀女,通常都只有十三四岁。
这么一个少女就被打发去陪年近九旬的乾隆了。而且,乾隆禅位一共当了太上皇当了三年,也就是这位贵人,满打满算,也就只当了二三年贵人,就成了太妃。
一位还未过二八年华的少女,在她余生的二十多年生命里,再也没能走出过寿康宫的宫门。
太后与太妃
乾隆朝太后的待遇,毛立平老师的这个视频讲的很清楚。
乾隆:朕要让世人看到孝治,也要让老妈懂得克制【细说紫禁·毛立平02】_哔哩哔哩_bilibili
太后们无疑是宫廷之内最受尊重的女性,享受最高的生活待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清代太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事实上,清帝一方面大肆向天下彰显其孝亲之道,另一方面对太后在宫廷中的身份地位、言行活动和权力范围都进行了十分严格的界定和限制,以确保太后“不与外事”,不影响皇权,这与清代皇帝对后权的限制和打压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乾隆帝严格限制太后在内廷的活动区域。孝圣太后移居寿康宫后,按照当年孝惠太后在宁寿宫之例安排十多名守卫。这样的守卫,既是保护太后安全,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把太后生活区域严密封闭起来。
乾隆二十六年九月初四日,为庆祝太后七旬万寿而进一步修建的寿安宫内遮阳席片失火,宫外护军巡更唤门要进入救火,但是太监“以宫禁严密,不敢擅行开门为辞”,拒不开门。可见平素宫禁之严,即便在危急时刻,太监也不敢擅自打开太后宫区域与外界的通道。
其次,严格控制皇太后与外边人员往来。乾隆帝对太后与外人即便是近亲,父母,兄弟姐妹的接触也严格限制。乾隆三年开始,畅春园也成为孝圣太后的重要活动区域,“皇太后居畅春园,上居圆明园”。乾隆帝曾说:“若畅春园,则距圆明园甚近,事奉东朝,问安视膳,莫便于此,我子孙亦当世守勿改。”可见,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侍奉问安方便,但其实也暗含了管控太后行为的方便,就在孝圣太后初驻畅春园之际,乾隆帝就特意严申纪律:“驻跸畅春园后,外祖父母以时进见则可,其余人等概不许时常请见。至如悟真庵之尼僧,尤不可听其入内请安。”
最后,严禁任何人向皇太后传递外界消息。乾隆帝继位伊始,便传谕太后身边的太监、女子及各处执事人等,“凡国家政事,关系重大,不许闻风妄行传说,恐皇太后闻之心烦”。即是说,所有的外事,只能由皇帝一人向太后叙说,他人严厉禁止,“嗣后凡外间闲话,无故向内廷传说者,即为背法之人”。
所以,看到此处,你还会觉得,屠龙以后的甄嬛就成为后宫大赢家,可以成为权力最顶峰的那个人了么?皇权与父权社会的结构,是不会允许一个女人能凌驾于系统之上的。甄嬛也不过是困于后宫的一个尊贵女性而已。不打破封建制度,再怎么斗,也不过是皇权下的蝼蚁。
太妃
尽管康熙帝留有遗旨,让有子之年老妃嫔可以就养儿子府邸,以享天伦之乐,但只在雍正初年有几位太妃得以出宫。乾隆朝以后即没有看到有太妃嫔出宫就养的记载。绝大多数太妃嫔在宫内度过悠悠余生,特别是那些皇帝去世时还年轻者,既不能与嗣皇帝见面,也很难与外人甚至自己的子女接触,抑或并没有生育过子女,更是格外孤独。
即便年老而受到皇帝礼遇的太妃嫔,其实也很难拥有真正的亲情。但从某种程度而言,那些在宫廷中能够挨过寂寞而漫长的岁月而得以长寿的太妃嫔已然属于其中的赢家。清代,太妃嫔中长寿者必然受到额外的尊封和孝养,成为宫廷中盛世颐年、皇帝仁孝的象征,可惜多数的太妃嫔连这样的幸运也没有。
晚清太监的回忆里,有这么一段太妃生活的记录。太妃们都不能随便出宫,也没有门子可串,估计散步就只能在院子里面小小的一片地方溜达溜达。
晚清太监的回忆中称太妃嫔身边宫女数目很少,还不及太监的一个零头。宫女和妈妈只负责寝宫里的事,比如服侍太妃洗脸、漱口、沐浴等。
瑜皇贵妃早晨起床后,由妈妈、宫女替她穿好衣服鞋袜,走出寝宫,由梳头的小太监给她梳头、整装。
八点钟进早餐,餐后,回屋坐下,手拿念珠念半个钟头无声佛,随后吃茶、吸水,烟、旱,烟。
午后一点钟进小餐,餐后歇午觉,三点钟起床,四点钟进正餐,餐后又回屋念无声佛,随后由妈妈、宫女、太监们陪同到外边散步,有时还摸,摸,骨,牌,或者让太监们讲故事、笑话和外面听来的新,闻。
就这样混到夜里,进完晩粥进寝宫睡觉。
太妃每天4餐,早、晚正餐荤,素菜40品,粥3样,gao点4样,面食4样,小餐则都是gao点,晚粥有小菜十几样和两三种粥与面食。食物看起来虽然丰富,但只能按季节更换,不到换季之时就只能天天重复同样的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