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困:为什么事实很难改变我们的想法?
理性之困:为什么事实很难改变我们的想法?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常常难以客观看待事实。即便面对明确的反证信息,许多人仍然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认知机制?
人,很难理性思考
1970年代,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研究人员招募了两组学生,分别向他们提供了关于一位消防员K的描述卡片。A组被告知K是一位成功的消防员且风险偏好保守,而B组则被告知K是一位表现不佳的消防员但同样偏好保守。随后,学生们被告知之前收到的信息是虚构的,并被要求阐述对"成功消防员的风险态度"的看法。
结果显示,A组学生普遍认为成功的消防员会避免风险,而B组学生则更多认为成功的消防员会接受风险。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即使被告知之前的信息是虚构的,人们也很难改变这些信息造成的第一印象。而且,即便这些信息过于简单,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它们还是对人们产生了影响。
理性是一种进化的结果
在哈佛大学出版的《理性之谜》一书中,认知科学家Hugo Mercier和Dan Sperber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理性是人类进化出的适应超社会性的产物。他们认为,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合作能力。但合作很难建立和维持,对于个体来说,"吃白食/搭便车"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人类发展出理性思维,主要是为了在协作群体中生活,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许多心智习惯,如"自证偏见"(倾向于接受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排斥相反信息),从"智识主义"视角来看可能显得古怪,但从"互动主义"的社交视角来看却有其合理性。
Mercier和Sperber更倾向于将"自证偏见"称为"我方偏见",指出人类并非随机轻信信息,而是擅长发现他人观点的弱点,却往往忽视自身立场的盲点。一项实验显示,参与者在面对自己先前的答案时,只有不到15%的人愿意修改,但当这些答案被伪装成"他人的答案"时,近60%的人会提出质疑。
这种倾向反映了人类理性思维的真正作用:防止个体在群体中被他人占便宜。在原始森林中,人类祖先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在群体中占据有利地位,确保自己不会成为需要冒险狩猎的人。在这种环境下,理性思维更多是为了发现他人论点中的漏洞,而非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
"解释深度错觉"效应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为他们对日常设备(如马桶、拉链和圆筒锁)的理解程度打分,然后详细描述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再次打分。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分都有所下降,这表明人们常常高估自己的知识储备。
认知科学家Steven Sloman和Philip Fernbach将这种效应称为"解释深度错觉"。他们指出,社交性是人类思维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人类思维失灵的关键。人类特别擅长相互依赖,这种协作能力使得我们常常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理解,哪些是来自他人的知识。
这种无边界性是人类进步的核心。面对新技术时,混沌的理解反而赋予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在依赖他人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估信息。这意味着在形成任何观点之前,应当深入探究信息的来源、证据的可靠性和论点的逻辑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定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识别可能的认知偏差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