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生平
菩提达摩生平
菩提达摩,南印度王子出身,后成为佛教的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赐予他名号“达摩”,并指示他六十七年后前往中国传播佛法。在般若多罗圆寂后,达摩致力于教化民众,感慨佛法的派系众多。他与有相宗、无相宗和定慧宗交流,阐述佛法的实相与无相,引导弟子探寻佛法真谛。波罗提在禅定理解上有所领悟,达摩预言他会证得道果并降服魔障。在定慧宗的讨论中,达摩质疑“一”与“二”的概念,强调佛法的中庸之道。
达摩的教诲涵盖了多个宗派,如定慧、戒行等,他强调矛盾和空性,主张不清净和无所得。用树叶遮天的寓言测试弟子,宗胜悟性不足,波罗提受命救他。面对国王的质疑,波罗提以“见性是佛”回应,通过生活实例解释佛性的作用,使国王顿悟并开始修行。宗胜则选择避世,达摩的教化在南印度广为传播,吸引众多弟子归依。
宗胜晚年行为不端,八旬后归依佛道,试图自杀未果后被神人救下,并赠以劝诫。国王询问波罗提,波罗提提及达摩与菩提达摩。达摩预言国王病情,后来国王康复。达摩决定离开,约定九年后来访。经过三年,达摩一行抵达南海,梁武帝热烈迎接。然而,达摩认为梁武帝的善行未达空寂之境。武帝未能领悟,达摩返回长江北岸。
十一月,达摩在洛阳少林寺面壁静坐,神光僧人苦心求法,甚至断臂求得法名慧可。慧可问法时,达摩以“心、法、衣”传达佛法真谛,强调内在法印与外在传承的重要性。慧可成为佛法在中原的传播者,尽管魏朝时期达摩曾遭遇争议。达摩圆寂后,慧可继承衣钵,而达摩的足迹和传说在后世得以流传和纪念。
扩展资料
菩提达摩(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