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戏剧性到本体性——论王评章的理论转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戏剧性到本体性——论王评章的理论转变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JE0RC90514AIGG.html

王评章是享誉全国的戏曲理论家、评论家,他对文章要求极严,非深思熟虑、统揽全局不下笔。因此他的文章不多,至今只有两本不厚的专著《永远的戏剧性》和《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却一篇篇分量十足、掷地有声。王评章的理论文章好读、耐读,他的理论语言优雅而生动、真诚而凝练,不偏激,不造作,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雄辩的力量。他的批评准确到位,往往几句话就介入主题,直指要害。他一直深耕福建、放眼全国,以带有引领性的理论和评论赢得全国性的认可和尊重。

理论风格与学术脉络

王评章的理论风格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他很少引用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都是根据自己的实践与经验提纯、总结而来。学术脉络的严谨性不是王评章特别在乎的,他在乎的是理论的当下性和实用性。这种学术习惯是从戏剧评论的写作方式衍生而来,在熟读各种理论专著之后抛开理论的束缚,靠性灵、悟性和敏锐深刻的捕捉、建构能力重新聚焦问题,提出观点。

理论转变历程

从2005年出版的专著《永远的戏剧性》到2017年的《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王评章思想的变化:从注重戏剧性、文学性到回归戏曲本体;从重视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到重视戏曲的剧种特性、地方特性、可表演性、音乐性等的转变。在《永远的戏剧性》中,王评章有《剧作结构与技巧的变化》《福建剧作深度消退探因》等专门论述剧本结构技巧和深度的文章。技巧的圆熟和深度的挖掘曾经是福建剧作在全国脱颖而出的法宝。随着商业社会的全面渗入、剧团改制、创作心态浮躁等,当代性的消退、主体性的消解、雅意识的淡化等深度消退的问题不断出现。在《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中,作者对技巧、戏剧性、深度的焦虑依然存在,但更大的问题是随之而来的全国性剧种的主体性的丧失。如今他更关心的是传统的力量,是戏曲程式、行当这些看似没有深度,但是饱含人物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生经验、情感特点的浓缩而象征的艺术。

本体性意识与人物分析

王评章的理论有强烈的本体性意识,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理论重视“人”,重视“人”的本体性:“人”首先是人物,是剧作里、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他的剧评的核心是评论剧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唐琬〉人物印象》对唐琬的解读,《读沈虹光〈我的父母之乡〉》对冰心形象的解读等,从人物形象入手,从人物的准确性、生动性、丰富性与否开始分析,然后扩大到剧本的结构、节奏,历史的氛围、本体思想等方面。主要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立不立得住,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人物分析看似简单,其实是最见评论家功力的。这不仅要对人物的真实性、准确性有着极高的敏感,对人物关系的动态变化有着很好的把握,而且要对人物的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地。如果评论的是历史人物,那么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作用,当时历史的思潮、大势如何,都是要下硬功夫解决的。

“知人论戏”的独特视角

王评章对作为创作本体的剧作家的研究十分重视,习惯把剧作家和作品合起来一同评论,正所谓“知人论戏”。在《仁杰印象》《方朝晖及其剧作》《陈道贵及其戏曲创作》《戈明及其剧作》等文章中,王评章从分析剧作家的个性心理、情感特点、生活习惯入手,细致地分析作家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在他的评论里,剧本是剧作家的作品,剧作家的个性心理、气质特征与创作风格息息相关。通过剧作家去了解作品,通过作品去重新认识、发现剧作家。廖奔在评论他这类论文的时候说:“评章的评论大多类此,富于智慧,极具观察力、概括力、分析力,又充溢着形象力。他在带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同时,让人感觉到一种创新了的批评模式。”①剧作家的代表作往往是他们真性情的外化,外化的纯度、高度、深度往往是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知人”不易,“论戏”尤难,王评章“知人论戏”统一的评论方法的确是一种需要全面介入、适当跳出、不易模仿的批评模式。

“知人论戏”得益于福建省剧作家与评论家之间频繁的互动交流和融洽的私人关系。在福建,每年要召开若干次的大型戏剧会议和数十次的改稿会。福建的理论家与剧作家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一点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开会之余,大家一起在酒店里品茶、饮酒聊天,成为福建戏剧界的一道风景。王评章为人谦逊、亲和,自己话不多,却能引出别人很多的话。他能容得剧作家个性自由地绽放,能悦纳天马行空的吹牛谩骂,也能欣赏不着边际的俏皮幽默。和他聊天有压力,也没有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和他聊戏的时候,他能给剧作家真诚、精确的指导和直言不讳的提醒。

王评章不仅关注已经成名的剧作家,更关爱还在萌芽状态的年轻编剧的成长。王评章从没有权威的架子,总是笑眯眯的,与他们从素材、小片段开始聊,情节故事,人物关系,主题思想,是否有戏,等等。王评章总是认真倾听,时有指点,给人鼓舞,让人如沐春风。他善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中的年轻人的才华和潜力,敢于破格给青年剧作家颁发省里的大奖,给予他们极大的信心与从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不遗余力地促进青年剧作家走向成熟。王评章身上具备福建戏剧人最宝贵的品质——内行、坦率、真诚、平等、无私。知人论戏,论戏知人,知行合一,他引领了福建戏剧创作的良好风气,最终都落实到他的作家专论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创见和新意的批评模式。

本体性回归与戏曲传统

在王评章的理论里,本体性可以指向人,是剧作中的人物、剧作家、表演艺术家;本体性也可以是剧团、剧种这样的综合本体;本体性还是一种价值选择和回归,回到戏曲、表演、音乐传统的古典的模样。福建的剧种以古老、丰富、程式独特著称,五大剧种的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各有特色,独具魅力。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古老剧种不走样,不被同化呢?面对这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剧种本体的思考成为他后期理论的重点。

当戏剧性、文学性与戏曲本体相矛盾的时候,王评章宁愿选择后者,“文本内容太饱满、情节太密集、结构太复杂、人物太多,唱腔就会零碎,表演上也难有完整的程式动作来展开人物情感、心理。结果造成一切跟着剧本跑,戏曲的韵味、剧种特色更是无所附丽”②。王评章当然重视戏剧性,在一些文章中表达了对近5年来国内舞台剧戏剧性缺失日益严重的关注。他批判的是为了片面突出戏剧性,将剧本写得“太饱满”“太密集”“太复杂”,两小时的戏曲不能像话剧那样承载过多的情节和人物,应该给戏曲表演、唱腔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

在戏曲创新与戏曲本体的选择问题上,王评章认为“而继承戏曲的诗文传统、审美思维、民间之美,恐怕不是一时之难,而是一种兴灭继绝之难。失去这些东西,我们或将永远失去戏曲。而失去创新,我们还只是一时失语,甚至只是戏曲一时失去时代性光彩”③。发现、传承传统戏曲本体的美和魅力,是当下戏曲剧种生死存亡的抉择。创新的步伐慢一点,以后还有机会,而戏曲传统一旦失去,恐怕就会成为永远的、无可挽回的遗憾。

王评章尤其重视如何再认识戏曲独特表演美学问题,也就是戏曲表演本体性。他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文章如《戏曲文学与表演艺术》《戏曲与话剧人物塑造方法的交融与区别》《戏曲行当、表演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等,就是系统地、有说服力地阐释传统戏曲的美,传统戏曲不可替代的优势。尊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要找回戏曲本体的尊严,首先要发现它的独特价值、魅力和其中潜藏的巨大力量。在传统戏曲行当问题上,王评章认为:“行当和程式绝对不只是技术。这与一般的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不一样,戏曲形式本身既是内容,又是形式。”④戏曲行当是高度浓缩化、象征化的结晶,行当里有人物和人性的密码,把行当写好,就是把人物、人性写好。王评章的说法并没有否定西方的人性论,而是在戏曲传统行当中,我们除了有西方人性论所要表达的东西,还有更独特的形式感。是我们对行当的了解不深入、不具体,而不是我们的行当僵化、固定、表面;是我们对戏曲传统的美缺乏感悟、缺乏理解,而不是我们传统的戏曲没有力量。

王评章为表演艺术家写评论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数量不多,却都是紧紧围绕剧种与表演之间的关系,脱离剧种的表演,离开行当的人物塑造,王评章是不屑置评的。他对曾静萍、王君安、林瑛、李树建4位表演艺术家作评,其中曾静萍就有3篇。比起剧评,我更喜欢他对表演的评论,这仅有的几篇评论带着浓烈的情感温度,文字都极为讲究,读起来畅快淋漓,像是一篇篇优美、生动而又富含哲理的散文诗。曾静萍对塑造人物的用心大于对梨园戏行当本身的恪守;王君安对尹派艺术更纯净、精粹的追求;林瑛的大气与闽剧的发展;李树建的唱腔与豫剧的传承发展等。他的深度在于把表演与剧种、流派联系在一起,从行当的、历史的、流派的综合视角去发现一个表演艺术家的价值和意义。

戏曲音乐的本体性是戏曲的生命线,也是极重要又极难研究的领域。有些年,福建戏曲音乐朝着流行化、跨剧种化,配器电子音乐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王评章和福建戏曲专家一起遏制了这个苗头。戏曲音乐阐释传统音乐的价值,保存传统音乐的独特性至关重要。王评章借用昆曲音乐的特征来反思福建戏曲音乐的传承,特别重视戏曲唱腔的完整性、可表演性,“很多唱段一定要有相对的长度,身段动作才能得以完整表现、展开甚至生发。传统的科步、程式,大多数是依附在唱腔中,所以唱段破碎,程式、身段就跟着破碎,无所寄身,特别是一些完整的、规范的程式动作破碎后,行当的特色都被瓦解,剧种的特色也都跟着消失”⑤。戏曲音乐、唱腔与表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对唱腔的破坏就是对行当的伤害。

对戏曲本体性回归的呼吁,让王评章几乎成了“保守主义”的理论代表,“抱残守缺”的代言人。王评章不怕被贴上标签,他的“偏激”与“固执”是对传统戏曲的尊重,是对传统美学的礼赞。

现实指导与理论贡献

作为曾经的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长期指导福建戏剧的生产、创作,参与福建省戏剧问题的决策。他的理论与现实结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仅归纳现实,而且指导现实,因此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王评章还有道德上的洁癖,不贪不腐,无私而竭尽所能地为身边任何能帮助的人伸出援手。作为理论家,王评章也长期担任全国各大戏剧节、大奖的评委,熟悉全国戏剧的整体状况,并能够提出超越地域限制的、针对戏曲领域普遍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作为评论家,王评章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剧目和艺术家撰写评论;作为领导者,他以专业的艺术洞察力和非凡的人格魅力,为福建戏剧的繁荣发展呕心沥血。

王评章的理论哲学并不复杂,在前期,更多的分析方法是主体—客体、本体—对象、矛盾对立统一等。他对剧种的历史分析也是以历史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考察的。到了后期,他更多是考察几个元素的关系,关系的思考方法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流行的分析方法,但王评章没有兴趣研究这些哲学,也没有引用他们的任何观点,但求方法为我所用。他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深度、广度使得他的理论变得卓尔不群。

从戏剧性到本体性,王评章的戏曲理论是从品评剧本开始,从戏曲的一剧之本的胚芽状态,到戏曲的音乐规律、戏曲的表演特点。在全面熟悉戏曲舞台的方方面面之后,再从理论的高度去开阔,去归纳;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不是有短期戏剧经验就可以写就的专著,而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积累,对戏曲不懈地研究、追问,对戏曲的剧目系统、形象系统、音乐系统、表演系统等了然于心之后,才浓缩成这些篇章。王评章的理论评论以整体的视野,宏大的格局,常有惊人之语,时有重要发现。总体而言,他的理论思想从现代的到传统的转化;从激进的、呼唤创新的,到趋向保守的,更注重保护、传承的转化;从更理想主义的,更理论化的,到更贴近现实,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转化。他阐述的戏曲几方面都是当前国内重要的、核心的问题,对中国戏曲舞台的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①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王评章:《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海天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③同上,第79页。

④王评章:《戏曲本体的尊严与力量》,海天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

⑤同上,第103页。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戏剧》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