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最大城市群在这!正在变成一个“省”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最大城市群在这!正在变成一个“省”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13/05/1164894_1126050677.shtml

导读:在中国两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融合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大湾区的“湾区1号地铁”到长三角的“超级环线高铁”,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推进不仅优化了区域内的交通网络,更为两大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

区域融合的进程正在全速推进,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大湾区这片繁荣的土地上,备受瞩目的“湾区1号地铁”——广佛肇莞惠城际铁路,已经正式投入运营。尽管它被称为城际铁路,但其在运营模式、站台设计以及服务体验上,都深深地烙印着“公交化”的印记。无论是便捷的随到随走,还是舒适的乘车环境,都与人们熟悉的地铁别无二致。因此,它也被亲切地称为城际地铁或“大号地铁”,成为连接大湾区各大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

“大号地铁”的开通,标志着一条横跨广佛肇莞惠五市、全长达258公里的交通大动脉正式形成。这条东西走向的线路,宛如一条纽带,将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仅如此,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也即将迎来通车。未来,整个珠江口将拥有11条跨海通道,这些通道将珠江两岸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同样有着令人瞩目的交通建设进展。6月1日,“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正式亮相,这条高铁线路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巧妙地连成一个“环”。从繁华的上海出发,途经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最终再回到起点上海,这条环线高铁将长三角地区的各大城市紧密串联,为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

除了宁波和南通,长三角地区的几乎所有重要城市都已被纳入了这个宏伟的环线之中,形成了一个连接众多万亿级城市的壮丽画卷。事实上,长三角的“闭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预示着在不远的将来,整个杭州湾地区将形成一个壮观的超级“O”形闭环。

杭州湾,这片位于上海与宁波舟山之间的海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承载着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使命。目前,杭州湾大桥已经横跨其间,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桥梁。

然而,未来的杭州湾将更加璀璨夺目。在未来几年里,这里将再诞生三条跨海通道,这些通道将成为连接长三角各城市的重要纽带。其中,通苏嘉甬铁路作为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将跨过长江,串联起南通、苏州、嘉兴、宁波等地,预计于2027年底正式建成通车。这一壮举不仅将加强上海大都市圈西翼的互联互通,更将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向着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迈进。

沪甬跨海通道与沪舟甬跨海通道,前者将直接架设起上海与宁波之间的桥梁,后者则巧妙地将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这两大世界级港口紧密相连。这两大通道的建设,无疑将成为我国最长的跨海通道之一,其深远影响将不仅限于交通领域,更将推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

届时,上海与周边各地市将构建起紧密的“1小时交通圈”,而与整个城市群的距离也将大幅缩短,趋近于“2小时交通圈”的理想状态。这将极大地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为何要打造“超级环线高铁”?这背后蕴含着对高效交通网络的深思熟虑与前瞻性规划。环线交通,作为一种成熟的交通模式,属于网状路网的范畴,相较于传统的线状路网,其在提升交通效益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城市内部,我们早已熟悉“环形地铁”的存在,如北京的2号线、上海的4号线以及即将开通的广州11号线。这些环线地铁不仅串联了多条不同走向的地铁线路,有效减轻了核心城区中心站点的换乘压力,还显著提升了通行效率,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城区之间的距离。

然而,环线交通的适用性并非普遍。一个成功的环线需要足够的客流量、密集的路网客流以及跨区域的交流作为支撑。当庞大的客流从城市内部拓展到城市、省际之间时,环线城轨、环线高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交通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超级环线高铁的打造,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地区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促进城市间的紧密合作与高效交流。在环线高铁的带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将形成一个紧密的交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环线高铁并非首次出现。在海南、成渝贵、福建等地,环线高铁的建设已有所探索。其中,成渝贵环线作为“西部铁三角环线”的代表,其成功运营大幅拓展了成渝经济圈的腹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的建设,无疑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为长三角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无论是从区位的重要性还是涉及区域的经济体量规模来看,长三角都独树一帜,无可比拟。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横跨三省一市,覆盖41个地市,其GDP总量超过30万亿元,占据全国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这个城市群更是汇聚了9个万亿GDP城市,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这些城市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密集,其经济密度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长三角的超级环线高铁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经济基础和城市布局,旨在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长三角内部的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从“包邮区”与安徽之间,到省会与地级市之间,再到核心圈层与边缘圈层之间,均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在交通层面,尽管长三角的重点城市之间的连通已不成问题,但众多位于这些重点城市之间的城市却面临着高铁“死角”的困境,它们尚未能完全融入干线路网之中。

因此,超级环线高铁的构建,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更重要的是将更多的普通地级市纳入这一交通网络之中。其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终点到终点的直达,而在于沿途城市之间的无缝连接、资源的互通有无,以及激活整个区域内部交通的内循环。

事实上,环线高铁的最大受益者并非上海这样的核心城市,而是那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地级市。上海作为高铁枢纽,早已通过各种线状网络向外辐射,而环线高铁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网络,使得更多城市能够分享到交通发展的红利。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的建设,或许只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起点。未来,我们有望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看到更多大大小小的高铁环、城轨环、地铁环的涌现。这些环线交通网络将进一步拉近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届时,长三角的一体化和同城化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大湾区与长三角,谁将更快实现深度一体化?

在我国形成的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核心的“同心圆”城镇化空间结构中,城市群与都市圈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都市圈追求的是同城化,打破行政壁垒,让不同城市间如同一体;而城市群则致力于一体化,打破省份界限,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发展。

那么,在迈向同城化与一体化的道路上,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谁更具优势?

大湾区,这一由11个地市组成的紧密区域,自古以来就共享着珠江的滋养,拥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岭南文化。这里的人们文化同源、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民俗相近,这些深厚的文化联系为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大湾区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其独特的复杂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大湾区的融合之路不仅仅依赖于交通地理、公共服务、科技产业等层面的软硬连通,更需要在多个层面上实现深度的融合,以形成一个备受全球瞩目的超级区域。

相较于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涉及三省一市、41个地市,跨市域跨省域的整合看似更为复杂。但实质上,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远超预期。这主要得益于长三角确立了上海作为唯一的核心城市,这一决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正如官方文件所强调的,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苏浙皖各省也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作为强大的中心,吸引了江浙两大强省的经济强市主动靠拢,无论是2万亿级的苏州还是1.5万亿级的宁波,都位于上海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内。

同时,长三角地区还盛产“跨省都市圈”,这些都市圈打破了省域行政边界的限制,形成了典型的“破壁效应”。在相关规划中,长三角被划分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展。

这些都市圈并非各自为营、界限分明,而是相互交织、深度融合的。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间既有交叉又有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协同发展格局。

南京都市圈作为全国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其范围横跨苏皖两省,体现了江苏与安徽两省共建的紧密合作。同样,杭州都市圈作为长三角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虽然在规模上有所调整,但其影响力早已辐射至安徽黄山、江西上饶等地,展现了其强大的辐射力。

上海大都市圈更是包含了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多个重要区域,最近还吸引了安徽宣城等地的主动加入,预示着其未来有望进一步扩容。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最直观的特征就是融合,通过打破强中心城市一味吸血的局限,转而发挥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共同发展。

这也正是长三角地区能够发展成为全国最富、相对均衡的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成功的背后,是各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整个区域的繁荣与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