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迷糊奶怎么办?谈谈成因、利弊和应对
孩子爱吃迷糊奶怎么办?谈谈成因、利弊和应对
迷糊奶,即在宝宝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情况下喂奶,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现象。本文将从迷糊奶的成因、利弊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合适的措施。
迷糊奶的起源:吃睡本是一家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成年人在迷迷糊糊时很少会想吃饭,但婴儿会在迷迷糊糊时吃奶?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睡这两件事儿对婴儿来说就是紧密联系的——婴儿天生需要吃奶来帮助睡觉。
所有婴儿,其实包括成人,在「醒」和“睡”之间有个过渡状态叫做“迷糊”。要想平稳地衔接这两个状态,无论是婴儿还是成人都需要一定的引导,也就是睡前仪式。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这种睡前仪式包含洗个热水澡、换上睡衣、躺在柔软的枕头上放松自己……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一步一步告诉我们“差不多了,该睡觉了”。
如果我们没有完成某个步骤,可能还会影响入睡,因为我们的人生中每天都在重复这些步骤,我们的大脑早已被植入了定式。
而对小宝宝来说,他们可没法一来就懂得这些程序。不过老天爷给了他们另一个神器,那就是“哺乳”。婴儿天生就有哺乳的本能,哺乳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帮宝宝放松,变得 Peace & Love,从而更容易睡着。
就像是拥有了一座桥梁,哺乳和迷迷糊糊的状态一起,共同衔接宝宝的“醒”和“睡”。这就是迷糊奶的起源,它符合了宝宝天生的需求。迷糊奶不仅是小月龄宝宝的哄睡和接觉利器,同时也顺应了新生儿少吃多餐的摄食需求。还有利于母亲乳汁供应量的建立。
因此,在宝宝生命的最初,不用刻意避免迷糊奶。
如果迷糊奶引发了奶睡,怎么办?
如果说一开始的迷糊奶是为了满足宝宝对睡前引导的需求,那么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家长一直依赖哺乳来度过迷糊期,哺乳也会像一个定式一样深深植入宝宝的大脑,成为他割舍不掉的习惯。
最直接的就是会形成奶睡。除了厌奶造成的迷糊奶后面会单独讲,其它情况的迷糊奶基本可以和奶睡划等号。
由奶睡引发的问题就很多了。比如宝宝每次夜醒都要依赖吃奶才能再次睡觉,家长就会很疲惫;亲喂的妈妈会担心自己上班以后宝宝在家无法哄睡;还有家长担心夜奶频繁影响牙齿健康……总之,戒除奶睡是很多家长迫切的的需求。
关于戒除奶睡的时间点,目前没有明确的建议,一般可以根据宝宝自身特点、健康状况和家长的期待值来制定计划。
例如,有的宝宝可能出了月子就会睡整觉,睡眠发育速度简直羡煞旁人,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早引入吃奶以外的哄睡技能;有的妈妈要赶着上班,这就需要提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引入新的睡眠仪式。
个人建议大多数人可以从 3-6 个月开始做准备:
一来,头两个月孩子吃奶比较频繁,又要喂奶又要搞睡眠,家长可能顾不过来。这时期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也给自己一段适应的时间。
二来,大部分妈妈的产假都是 5 个月左右,提前一点做准备,到时候上班就不用慌了。
第三,等半岁添加固体食物以后,宝宝的牙齿健康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如果能早做准备会对预防龋齿将有所助益。不过总的来说,相比配方奶,1 岁以内母乳宝宝患龋的风险要更小,母乳妈妈戒除奶睡的可以更从容一些。
戒除奶睡的方法上,首先是要观察,因为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睡眠发育也越来越成熟,或前或后,宝宝们都会有一些自主入睡的表现。家长们可以适时引入更加丰富的哄睡技巧,给宝宝机会学习自我安抚的方法,逐渐过渡到不吃奶也能入睡。
引入哄睡技巧的方法主要是“先叠加,再抽离”。例如,可以在奶睡时引入音乐、按摩、安抚玩偶等,帮助宝宝建立更丰富的睡眠联想。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少奶睡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尝试让宝宝通过音乐、按摩、安抚玩偶等直接入睡。这需要有个过程,家长们需要保持耐心,不断尝试。
迷糊奶也可以用来改善睡眠
其实迷糊奶也有一些妙用。除了在生命最初符合孩子天然的睡眠和摄食需求,迷糊奶也可以用来改善一些睡眠问题。
比如可以用来改善孩子早醒。有一些宝宝习惯凌晨五六点就起床,这种情况就可以先找准孩子惯有的醒来时间,尝试提早几分钟喂一次迷糊奶,让孩子在睡梦中就被接上一觉,大人也就不用起得那么早。
还可以用来睡前密集喂奶。比如有的宝宝晚上 8 点钟就睡了,但家长要到 10 点才睡。11 点宝宝要醒来吃一次奶,也就是家长才睡下去 1 个小时就要起夜,实在太痛苦。这种情况,就可以尝试在 10 点刚睡下去时给孩子喂一次迷糊奶,这样家长晚上的第一觉就能睡得久一点。
不过这种操作也会增加奶睡的风险,使用前需要权衡一下。
注意厌奶期出现的迷糊奶
前面说了迷糊奶和睡眠的关系,接下来说说迷糊奶的一种特殊情况:厌奶。
经历过厌奶期的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家小祖宗清醒时说什么也不肯吃奶,非要到了似睡非睡的时候才能喂进去一些。
这是因为迷糊的时候,孩子比较放松,也有睡眠需求,因此对哺乳的接受程度要高一些。因此就算醒着不吃奶,迷糊时也相对容易喂进去。不少家长由于担心奶量不足,往往会抓紧时机喂迷糊奶,视迷糊奶为救命稻草一般。
从奶量的角度来看,迷糊奶确实满足了一部分需求。但从喂养的可持续性来看,可能会造成以下问题:
1. 问题一:迷糊奶可能会加强奶睡。尤其是已经有自主入睡能力的宝宝,喂迷糊奶可能会让睡眠一夜回到解放前。
2. 问题二:恶性循环。迷糊奶会填充孩子的胃,让孩子在醒来后不那么饿,醒着的时候吃奶动机不足,这会造成家长更加盯紧迷糊的时候喂奶,孩子醒来时继续不吃……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3. 问题三:迷糊奶可能会失效。不是所有厌奶宝宝都那么好说话的,有的孩子非常有个性,多喂几次迷糊奶,家长就发现喂不进去了。遇到这种情况,事情往往会更棘手。
所以,迷糊奶并不作为解决厌奶的常规推荐。那么厌奶期的迷糊奶应该怎么调整呢?别急,往下看。
厌奶期如何调整迷糊奶?
既然是厌奶引起的迷糊奶,解决起来还是要从厌奶下手。毕竟擒贼先擒王。
在既往推送的科普中(👉孩子突然不爱吃奶?愁人的「厌奶期」这样应对!),详细的列出了导致厌奶的原因和一些应对方法,大家可以跳转学习一下,此处就不赘述。
此外,我再补充三点:
1. 去除诱因。如果造成厌奶的原因是短时间内可以去除的(例如孩子生病、妈妈短期内服用药物),那么喂几天迷糊奶倒也无妨,一旦诱因去除,很多迷糊奶自然而然会改善。
2. 保持信心。除了针对原因,调整厌奶和迷糊奶最需要的是信心。很多家长不敢调整,是担心调整后孩子睡着不吃,醒着也不吃。其实对一个健康的婴儿来讲,从根本上他是不愿意饿着自己的。除非从吃奶这件事上体会到太多负面感受(例如被强迫)。当这种负面感受足够多,多到足以压倒对吃奶的渴望,孩子就会宁愿饿着自己也不吃奶,或者只吃很少的奶维持一点生计。
这时候再去硬塞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感受。因此,建议家长不妨佛系一些。让孩子来决定他一顿要吃多少,让孩子来决定他多久要吃一顿。几天的喂养不足不会对孩子的远期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反而可以好好利用这几天来重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喂养关系,从而使喂养能转回良性的轨道上,持续更长时间。
3. 改善奶睡也会对改善迷糊奶有帮助。尤其是如果孩子原本可以不依赖吃奶哄睡,那么不妨尝试回到之前的哄睡方式,沉住气不给奶,同时去解决厌奶的原因。
总的来说,去除诱因最重要,保持信心是关键。改变厌奶造成的迷糊奶没有什么“一招仙”的办法。在改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需要很多支持,除了专业人士的帮助,也希望婴儿的父母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尤其是支持妈妈。
我遇到的案例里,有一些是妈妈很想改善厌奶和迷糊奶,但总有家人担心饿着孩子,或者无法接受婴儿在调整奶睡时出现哭闹,不停地给妈妈压力。这时期的妈妈本身就焦虑,很可能还存在睡眠剥夺,改善计划就容易反反复复。甚至有的母乳妈妈被磋磨太久,最终直接放弃母乳喂养,这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