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林皋院士:不断攀登科学的更高峰
弘扬科学家精神|林皋院士:不断攀登科学的更高峰
96岁高龄的林皋院士依旧坚守在科研与教育的第一线。晨光破晓,大连理工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皋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办公桌上层层叠叠地铺展着厚厚的学术资料与研讨报告,在近期落下帷幕的若干学术会议的指南上,有林皋院士为“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会”所作的“基于比例边界有限元的提高核电厂安全壳计算分析可靠性的方法”的精彩报告,不仅展现了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彰显了他对科学前沿的不懈探索。
人物简介
林皋,192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核电结构抗震安全的资深研究者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能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
初心:用青春才智报效伟大祖国
林皋院士告诉记者,在求学的每一个阶段,自己起初都不是最出众的那一个,但总能凭借不懈的努力后来居上。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众多同学一道奔赴东北这片最需要人才的热土,成为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的一名助教。1951年,他又被选派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继续在大连工学院执教。大学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不仅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让他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还培养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日后投身于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足迹:以国家需求指引奋进方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坝抗震技术近乎空白。那时,作为该领域的青年学者,他怀揣着为国家筑牢发展基石的坚定信念,投身于科研事业。1956年,我国首座双曲拱坝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为排除传统溢流泄洪方案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组织上派他承担起主持实验研究的重任。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仪器设备缺乏、一切几乎从零开始的艰难条件下,他们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提出研究方案,自行设计制作测振与激振仪器设备,最终得以论证拱坝坝顶挑流泄洪方案的科学合理性。这一成果不仅在国内水利技术会议上广受赞誉,还在外文书籍中被高度评价为“科学水平高,采用了先进的测量仪器”。接着,他们又开展了土坝模型的抗震试验,论证了云南以礼河土坝的抗震安全性,被水利部选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
1978年,吉林丰满水库建设进口在深水以下的泄水隧洞,需要进行大药量的水下岩塞爆破,大坝结构和下游广大地区的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当时,时间紧迫,对大坝施工质量还缺乏深入了解,对爆破振动引起的大坝动力响应又缺乏可供利用的计算程序。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频繁往返于长春和大连两地,终于完成了振动计算程序的编制和调试,提出了恰当的预测大坝动力响应、评价大坝抗震能力的计算方案,并结合大坝工地近场小型爆破振动试验成果进行了综合论证,为丰满大坝水下岩塞爆破方案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爆破任务圆满完成后,这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世纪70年代,他们接到任务,评估当时我国最高的吉林白山拱坝的抗震安全性能。由于群众运动期间实验室仪器设备较长时间缺乏维护管理,难以应用,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直接摄影法的模型试验技术,应用相对简便的仪器设备,成功地测出了白山拱坝的前9阶振动模态,这一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在我国地震代表团访美时作为对外交流资料展示。
1990年7月,林皋(右)与日本学者在开展合作研究期间合影
进入20世纪80年代,核电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在国内蓬勃发展,而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成为国际工程界关注的焦点。1984年,他参与编制了我国首部核电抗震规范,并担任结构组组长。他提出的波动计算理论,对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突破了行业瓶颈,进入国际前沿,为辽宁红沿河、江苏田湾等核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步入21世纪,我国大坝建设迈入新阶段,一批高达200至300米的世界级高坝在8度至9度的高烈度地震区拔地而起,对大坝的抗震分析和安全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基金与十三五国家重点课题的支持下,他们提出的基于相似面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法,攻克了复杂不均质地基与拱坝、重力坝的动力相互作用难题,改进了大坝与库水动力相互作用以及核电厂应急水箱水体晃荡的计算模型,显著提高了大坝与核电厂安全壳抗震分析的可靠度水平。
2008年汶川地震后,79岁的林皋院士(前)六次前往紫坪铺水库大坝,对大坝的抗震能力、检测标准、加固措施等提出权威意见,确保了大坝安全运行
几十年来,林皋院士参与了我国多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覆盖了抗震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他为丰满、二滩、小湾、李家峡、拉西瓦、大岗山、溪洛渡、锦屏等重要大坝及岭澳、阳江、田湾、红沿河、防城港等重点核电厂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将丰富的实践上升为先进的理论,累计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4部。他的多项学术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和1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997年,林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承:用科学精神培育国家栋梁
林皋院士既是工程抗震领域的科学巨擘,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先驱,更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刻影响学生的长者。自1981年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以来,林皋院士作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已悉心培育了超过120名研究生,他们遍布全国,成为大坝抗震、核电抗震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与大连理工大学的孔宪京教授,分别于2015年、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书写了师生同辉的学术传奇。
如今,96岁高龄的林皋院士依旧坚守在科研与教育的前沿阵地,密切关注水利工程与核电抗震领域的每一次脉动,尽心尽力传承科学精神、传播先进理念、培育国家栋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无止境、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他常说:“只要我还能动、还能学,就应当为国家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多做一点工作,多作一点贡献。这既是我的责任所在,更是我无上的幸福。”怀揣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林皋院士继续书写着科研报国的传奇篇章。
记者手记
“国之栋梁,民族骄傲;老而弥坚,壮志满怀;耄耋银发,创新为乐;教书育人,引领传承。”这是林皋院士生动而鲜明的时代画像。
从南昌的古朴小巷,到清华的巍巍学府;从简陋却充满希望的实验室,到大坝之巅的壮丽风景;从核电站的安全评估,到六次深入汶川,参与紫坪铺水库震后抢险的惊心动魄,林皋院士用七十载春华秋实,谱写了一曲科研报国的壮丽凯歌。
回望林皋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与教育生涯,我们看到了科学家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也感受到了仁者爱人、无悔赤子的深情厚谊。他用不懈的奋斗,诠释了科学家应有的担当与使命,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灯塔,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他们勇攀科技高峰,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