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6首江南荷花诗词:不染纤尘的诗意生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6首江南荷花诗词:不染纤尘的诗意生活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以莲花为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本文精选六首描绘江南荷花的诗词,带领读者领略莲花所蕴含的诗意生活。
初次邂逅莲花这一意象,大概要追溯到学生时代的课本,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儿嬉戏于莲叶之间,穿梭于东西南北”。彼时的读者尚不深解其内涵,却已被其韵律之美深深吸引,甚至曾私下玩笑般臆想,诗人是否在借鱼儿方位的转换玩一场文字版的麻将游戏。
在青涩的少年时代,有幸品读了南北朝时期的《西洲曲》,其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句令人印象深刻。那个温婉的女子形象,以及她低眉抚弄莲子的画面,一度让人心驰神往,久久沉浸在“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诗意世界。
而当步入婚姻殿堂后才逐渐领悟,无论是《江南》中的那份质朴纯真,还是《西洲曲》所描绘的浪漫情怀,莲花都成为了一种寄托情感、抒发相思之情的独特载体。
历经世间沧桑与人事变迁,对莲花的理解愈发深刻。它如同观音菩萨座下的圣洁之莲,不仅象征着佛性与禅意,更寓含着芸芸众生对纯净、超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王维选择了远离尘嚣,归隐田园,从而摆脱了官场的纷扰与压力。他全身心沉浸于山水田园的静谧之美,所踏足之处无不弥漫着一种超凡脱俗、宁静致远的气息,令人不禁心驰神往。
每当朝阳初升之际,采莲女便肩挎竹篓,踏上辛勤之旅。那广袤无垠的荷塘中,田田相连的红莲亭亭玉立,翠绿的荷叶与粉嫩的花瓣相映成趣;微风拂过,零落的花瓣悠然飘浮水面,几条红鲤在其中悠游嬉戏,生机盎然。
采莲女们驾着小舟穿梭其间,直至夕阳西下时分,满载而归的小舟承载着饱满丰硕的莲蓬,承载着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更承载着无比的暖意与和谐。她们以娴熟的动作轻轻划动船桨,谨慎地避开激起的水花,唯恐惊扰了那些娇艳欲滴的莲花。
尽管采莲人的生活日复一日,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但在这首诗中,他们却流露出别样的生活情调与乐趣。在中国文人的心底深处,往往都藏着一片心中的桃花源,那是他们在困顿挣扎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理想之地。
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即使肉体疲倦不堪,也能涤荡掉内心的郁结与沉闷。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成为那般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农耕渔猎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二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被誉为“行走的诗人摄影师”的杨万里,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到了西湖莲花生动鲜活的瞬间。那句深入人心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恰是他诗意才华的绝佳体现。
为了说服挚友林子方放弃赴福州任职的决定,杨万里从描绘西湖夏日独特景致着手,深情并茂地娓娓道来。
他引导林子方去细细品味,那一望无垠的荷塘翠叶仿佛与蓝天相接,共同绘就了一幅广阔无边的碧玉画卷;在这碧波荡漾的背景之上,阳光穿透云层,将朵朵荷花点亮得如火如荼,娇艳欲滴,明亮夺目。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胜景不仅在春、秋、冬三季难以寻觅,即使在盛夏,也只有当六月荷花怒放时,人们才有幸目睹这份天地间的热烈与生机。
杨万里对着眼前这片翠绿映衬着红艳的荷花海,不禁心生感慨:“你看这满目的‘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如此人间仙境,何不为此驻足停留呢?”他知道林子方对于此次调动抱有热切期待,但深思熟虑后,杨万里意识到远离京城,离开皇上的身边,所谓晋升实则可能意味着权力地位的隐性下降。
杨万里借莲花之清雅纯洁,寓意其对友情的忠诚与坦诚,他希望通过盛夏时节那洁净无瑕的莲花,恳切地劝告好友林子方审慎考虑前程,面对未知的未来,请务必深思熟虑,再做定夺。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乐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一首小诗《池上》,其生动活泼的意象至今深入人心: “稚子驾轻舟,潜采白莲归。不谙掩行迹,水面浮萍裂道痕。”
倘若得知这是白居易在六十四岁高龄时所作,或许你会感到惊讶不已。这位历经宦海沉浮、承受子女早逝、友朋辞世的老人,内心竟还保持着一份纯真的童心,这份珍稀品质实属难得。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远离了朝廷的纷扰,过上了闲适惬意的生活。某日,在户外畅游,品茗饮酒之际,他意外目睹了一幕青春男女在荷塘偶遇的趣味场景。
满目翠绿,碧波浩渺的宽阔水面上,菱叶与荷叶交织成片,微风拂过,涟漪轻泛,绿叶随之曼舞,菱叶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漂浮不定,荷花在风中轻轻摇曳,姿态万千。
荷叶浓密之处,仿佛天然的屏障,凉风习习,成为了水乡青年男女在辛勤劳作后秘密幽会的理想之地。一对情侣邂逅于此,心中的千言万语欲倾诉,而此刻那初尝恋爱滋味的少女却羞涩得无言以对,只能含笑低首;
采莲女郎遇见心上人,心中有千般言语却只低头浅笑,未曾留意头上的玉簪不慎滑落水中。此情此景,让白居易不禁回忆起那位久未谋面的青梅竹马——湘灵,眼前的女子与记忆中的她极为相似。
若时光倒流,我身为白居易,她若是我的湘灵,定会亲手摘下莲花,并拾起那枚坠入水中的玉簪,悉数赠予她。
这一幕如画的景象,那对含情脉脉的青年男女,唤起了多少人心底的美好向往。白居易的笔触之下,流淌出的是唯美且浪漫的气息,使人陶醉其中。
就如同王昌龄诗词中描绘的另一番浪漫情境:“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皆不见,闻歌声处始知谁。”或许,白居易在此诗中巧妙地融入了王昌龄的诗意,进而启发了后来皇甫松的创作,诞生了那句“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任舟流。无端掷莲子入水,遥被人识半日羞。”
【04】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胸怀壮志却身居低位,一生历经坎坷与波折,因此以物寄情、托物言志是他极为擅长的表现手法。
时值炎炎夏日,蜿蜒曲折的池塘边飘散着阵阵清雅香气,尚未目睹荷花芳容,已先被其芬芳所吸引,想必是荷花正盛开得如火如荼。
皎洁月光洒满荷塘,花光与荷叶倒影交相辉映,朦胧而难以分辨彼此。
我时常忧虑那肃杀的秋风过早吹至,令荷花未能充分展示其美艳便匆匆凋零。
这种哀婉的心境,不禁让人联想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诗意;
联系到卢照邻自身的经历,他在今夜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展、青春易逝的深深感慨。
长期遭受病痛煎熬的人,对于周遭事物的变化往往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知。
越是面对万物蓬勃生长、充满生机的景象,他便越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生命的枯萎与憔悴。
灯火阑珊,万籁俱寂,一轮明月高悬天际,原本是一幅花好月圆的美好画面,却突转笔锋描绘了花儿自我哀悼的情景,这份突如其来的悲伤情感令人措手不及。
这花儿的自我哀悼,实则是人的自我哀悼,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乐极生悲”之意。
【05】
《荷花》
宋·白玉蟾
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
恍似瑶池初宴罢,万妃醉脸沁铅华。
小桥悠然静卧水面之上,其倒影与荷花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人们悠然泛舟桥上,采撷荷花,沉醉于西岸徐徐落下的瑰丽晚霞之中。
轻柔的西风轻轻吹过两岸,不仅带来阵阵凉爽,更携来晚霞斑斓的色彩。那犹如被细腻渲染的天空,与荷花、小桥及潺潺流水一道,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而和谐的自然画卷。
这画卷中的荷花、小桥、流水与晚霞交相辉映,宛如瑶池仙境盛宴之后的梦幻场景,既美丽又充满神秘感。
仿佛可以遥见仙子们在空中曼妙起舞,听见她们那欢愉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
诗人以荷花比喻万千佳人的微醺脸颊,花瓣上晶莹的露珠恰似她们脸上淡施的脂粉,平添了几分妩媚与娇艳之美。
每当诵读此诗,便仿佛能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于那荷花盛放的池畔,与诗人共享那份恬静与美好的意境。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乃一位在广东罗浮山潜心修道并得道成仙的道士(值得一提的是,荔枝姑娘的家乡就在罗浮山脚下)。
在道家的笔触下,莲花虽身处凡尘却不沾染世俗,正如周敦颐所赞誉的那样,莲花乃花中君子,出自污泥却纤尘不染,经过清水洗涤更显其高洁而不妖冶。
微风轻拂,数枝荷花挺拔独立,姿态优雅动人,散发出清新脱俗的香气,那纯净飘逸的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06】
《州宅堂前荷花》
宋·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在那开阔庭院前方的池塘里,荷花如同在水面上轻盈漫步的仙子,悠然自在地绽放,静静地播散着清新脱俗的香气。
那一片花色,恰似微醺后贵妃脸颊上娇艳欲滴的红晕,浓淡适宜,引人沉醉不已。
每当朝阳初升,她们便以最为柔美之姿迎接晨露的润泽,悄然间吐露芳华;而当夕阳斜挂天际,余晖铺洒湖面之际,她们又宛如含羞敛眉的美人,徐徐合拢花瓣,隐入宁静的夜幕之中。
尽管根植于淤泥之下,这些荷花依然傲骨铮铮,纯洁无暇,就像雪中的精灵一般,纤尘不染。
那一片片翠绿欲滴、充满生机的荷叶,既突显了莲花的高雅气质,又散发出一股淡雅宜人、令人心旷神怡的独特清香。
此刻,我的思绪飘向遥远的故乡,那里石湖岸边的荷花正热烈地盛开,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景象。荷花与天边漂浮的云彩一同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游船画舫在荷花丛中穿梭往来,泛起的涟漪仿佛在讲述着夏日的故事,为这美景平添了几分诗意与人间烟火的气息。
亭亭玉立碧无尘, 莲叶青青似月轮。一朵荷芳侵肺腑, 花中君子梦中人。很多人喜欢莲花,除了不染纤尘之外还带有点禅意的空灵。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深爱着雨打残荷的凄清,想想,只要淡看了世间荣辱,你便也进入了境界。
人生百年,沧海一粟,人来人往,谁又能对生命有个准信呢?
累了倦了,归隐田园,在自己的一方净土里挖池种莲。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不必待到满池荷花绽放,届时哪怕是满池残荷也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