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一生只够回答一个问题
哈耶克:一生只够回答一个问题
哈耶克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以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和对自由市场的捍卫而闻名于世。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现这位思想巨匠的生平与学术贡献,探讨他如何用一生的时间,回答了"计划经济是否可行"这一核心问题。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该肖像照经AI修复)
1. 终生的问题:计划经济是否可行?
哈耶克对经济学的兴趣始于他的小册子《通往奴役之路》。他是比特币的精神领袖,也许中本聪读过他的《货币非国家化》。活了93岁,是诺贝尔获得者中的长寿老人之一。他是撒切尔夫人的精神导师,是里根的偶像。
哈耶克一生都被一个问题迷住了,"计划经济是否可行?"(就叫"哈耶克问题"吧。)就像爱因斯坦坚信"上帝不掷骰子",哈耶克的信念是古典自由主义。有些人,着迷一个问题,并终其一生去追问。这些人是有使命者。
2. 从理性上对计划经济的批评
"哈耶克问题"的缘起,是他参与了20-30年代米塞斯发起的大论战,社会主义(那时特指中央计划经济)不可计算性大辩论,然而正处在大萧条时期,其观点自然使他们成为失败一方。
二战后,欧洲拯救崩溃的经济,特别是苏联经济强势崛起,绝大部分经济学家都相信计划经济才是最有效率的。但哈耶克从直觉上认为这不对,然而这需要理性地分析。
深入比较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后,他发现有三个核心观点是至关重要的:价格机制的作用、企业家精神和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哈耶克认为价格是传递信息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机制。因为价格能指导资源向最有效的用途流动。企业家则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他们的活动也是基于对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的判断。
但是计划经济的大问题是缺乏真正的市场价格,也就没有市场反馈机制。此外市场经济的知识是分散在每个个体的,许多又是难于言传的默性知识。使得中央决策者缺乏必要的信息和知识,来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因而资源配置往往是低效的。
哈耶克坚信,计划经济注定会失败,那根源是什么呢?为此他用了形象的比喻来说明。
他说,计划经济好比是一个巨大的温室,所有的植物(企业)都被精心培育和保护。这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往往变得脆弱和缺乏创新。
他又说,计划经济如同一个没有反馈机制的黑箱系统。决策者很难知道他们的决策是否有效。
3. 从伦理上对计划经济的批评
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旗手,他从骨子里支持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恰恰就是专断的,因为它一切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那篇网红小册子《通往奴隶之路》一书中,他深刻的分析了纳粹主义。认为,纳粹主义不是一群疯狂之人的所作所为,相反是有深刻的思想起源,它其实是集体主义梦想的一个最高版本,试图用理性的现代化来铲除所有非理性的东西。
集体主义往往倾向于规范和同质化,追求社会中的共同价值和标准。这种趋势可能削弱了个体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最终导致奴役。
为了在情感上赢得大众的认同,《通往奴隶之路》是站在旷野上的大声疾呼,计划经济不仅导致经济上的奴役,还会导致政治上的奴役,将观点升级为终极价值和伦理层面。
正是这种使命感,使他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书稿,反复修改,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
在书中,他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说明计划经济必然使人们失去自由。
观点一,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的基础和条件。
观点二,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4. 纠缠不清的人
在哈耶克的一生中,和他纠缠不清的人,不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成为灵魂伴侣的表妹,也不是他的思想领路人米塞斯。而是另有其人,就是凯恩斯。
20世纪两位最伟大的经济学家非哈耶克和凯恩斯莫属,他们的关系不仅影响了经济学的发展,更使亦敌亦友的凯恩斯成就了哈耶克。
哈耶克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凯恩斯已是他心目中的一位英雄,因为只有他敢于猛烈抨击《凡尔赛和约》,并发表《和平的经济后果》预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爆发。
凯恩斯主张国家应该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和保障就业。他提倡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无处不在的干预。
然而,哈耶克反对凯恩斯所提倡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认为会导致市场失灵。他提出自发秩序理论,坚定走自由市场的道路。
首次争论
20年代末他们刚刚相识,凯恩斯对哈克很友善,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热情地给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回信。然而哈耶克为了出名,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抨击凯恩斯的大作《货币论》。凯恩斯大动肝火,想知道是为什么?随后一年,他们通过五封信,讨论争议的问题,每次都是凯恩斯先写信。然而沟通是无效的,凯恩斯认为他根本没有理解自己的理论。争论的结果是哈耶克彻底地败了。几年前曾信奉哈耶克观念的人,纷纷投奔到凯恩斯门下。哈耶克非常痛苦,他并不是要和凯恩斯作对。他只是一直在思考,"计划经济是否可行?"为此,30年代,他大量投入到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当中。40年代初,各种集体主义思想泛滥,很多经济学家已迷信计划经济时,他却静心写了一本小册子《通往奴役之路》,说明计划经济必定失败。
再次争论
凯恩斯理论一直大受欢迎,支撑着西方经济从战后萧条的泥潭中摆脱出来,然而70年代初经济出现了滞涨,这是凯恩斯理论无法解决的。此时的哈耶克已是被主流遗忘了,他又写了一篇批评凯恩斯的小册子,叫《骑虎难下: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思想传统》。正是这篇文章,使英美学届重把聚光灯又聚焦在哈耶克身上,使其1974年获得诺奖。之后,才有了圈粉撒切尔夫人和里根。亦敌亦友的凯恩斯成就了哈耶克,也促成了他用一生的时间,最终找到了"哈耶克问题"的答案。
5. 致命的自负
哈耶克在晚年并没有花在旅游或不重要的活动上,相反在1978年到1985年间积极写作,完成了《致命的自负》。这本书是他研究社会哲学的一个总结,他认为可能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哈耶克认为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不是无所不能的。精英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的社会制度设计。但人类对理性的自负却是致命的。因为,复杂的世界秩序超越人类理性,超越个体认知,任何人基于构建理性设计出来的社会制度都会面临必然的崩塌。
哈耶克还继承了波普尔的理论,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应该考虑到历史经验和传统的积累。
6. 林边公墓
哈耶克逝世后,被埋葬在维也纳北郊的林边公墓。按照天主教教规举行了葬礼。神父在布道时说,"他曾一度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大问题,他曾努力地寻找答案。他本人相信他找到的答案仅仅是马赛克瓷砖中的一小片而已。"
7. 敬畏之心
近日讨论未来社会的趋势时,我和一位朋友,争得面红耳赤。他最后说,有两句话请我记住,是一位著名的当代历史学家告诉他的。"历史没有规律!历史是由偶然加必然来推动的,但首先是偶然!""对于社会的未来趋势,我们只能用敬畏之心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