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写作特色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写作特色
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写作特色
一、独特的视角:把城市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
二、流露出“寻根”意识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寻根的意识,怀旧的情怀,以及对“家”感伤。家是每个人、每个家的庭安身立命之所和灵魂的栖息地。家也是研究王安忆作品的主要线索,然而,王安忆和张爱玲相比,却是一个“失根感”很重的人,她虽然是大半辈子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纪实与虚构》中开篇就说,她的家庭是迁居到上海的外来户,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家族。可以说,这种“失根感”一直伴随着王安忆的创作历程,是她寻找种种可能的归宿的动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创作了《长恨歌》这部小说。从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意义上看,这部小说,王安忆借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表现出自己对这座城市过去的怀旧,对自己精神的寻根。
在《长恨歌》中,“寻根”不同于以往的寻根文学,作者在这里为上海创造出一种灵韵,而由“怀旧”产生的社会现状宣告了这种灵韵在消费大众和商品的海洋里的无可挽回的消散。面对灵韵的慢慢消散,王安忆在写作上也表现出自身意义的不确定性。
三、对命运的探索
(一)命运与城市
就像许多作家习惯把自己的小说放置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一样,王安忆将自己小说的故事环境主要安排在了上海,她说:“我生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一直坚信关注的”。[4]她创作了许多的关于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以及经济发展等很多因素的原因,上海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诱人魅力,而上海市民的命运也随着上海的变化而变化的。
首先,多元文化造就了上海城市的宽容本质。上海是一个追求时尚、追求情调,追求娱乐的独特城市,就连募捐赈灾的这种慈善活动也会又举办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来筹集。解放后像王琦瑶这样的人还能过着衣食无忧的平静而优雅的生活,这只有在上海才会成为可能。未婚的王琦瑶住进平安里以后,和康明逊、萨沙保持来往,并且还生下了女儿都没有受到直接的道德指责和人身攻击。上海的宽容使得她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平静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宽容的上海也造就了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宽容的上海人,在和李主任交往的过程中,没有规定或限制李主任多长时间回来一次,而是让他来去自由。
(二)命运与性别
站在女权主义角度看,性别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物的命运,这体现在人物命运不仅受到长期男权社会形成的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制约,也受到了人生历程遭遇到的异性的影响,更受到自身性别特点和局限的牵制,因此人物的命运也变得更加曲折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