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与脑保护护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与脑保护护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83832775.html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脑保护措施,通过将患者体温控制在特定的低温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脑损伤。本文详细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概念、历史、分类、实施方法、禁忌症、并发症以及护理措施等内容,对于医疗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亚低温治疗概念

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亚低温治疗在目前研究中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复苏的方法之一。

亚低温治疗历史

  • 50年代提出
  • 60-70年代低潮
  • 80年代转折
  • 90年代兴起

低温的分类

国外学者一般按体温将治疗分为4类:

  • 超深低温:4—16℃
  • 深低温:17—28℃
  • 中低温:29~33℃
  • 轻低温:34~36℃

体温降低1,脑血流量降低6.7%,脑氧代谢降低5.5%

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建议将心跳骤停复苏后患者体温维持在32~34℃后二者称为亚低温

亚低温治疗的时间

ILCOR(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声明中认为,降温应尽可能在复苏后立即开始。但临床4-6小时后开始低温治疗也能获得显著的效果。

治疗的持续时间也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亚低温时间至少维持12—24h,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延长至48~120h。

亚低温实施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方法

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降温药物

一般通过服用各种退烧药来控制体温,常用药物有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冬眠灵等。在降温的同时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生理盐水50ml,24h推注维持)。

优点:方便使用。

缺点:降温效果有限,常用其他低温技术辅助降温措施。

体表降温

可用冰水浸浴或降温毯降温,也可用冰袋置于枕后及全身大血管表浅处。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时间长,不均匀,难控制,易反跳。

体腔降温

用冷却的无菌生理盐水灌入胸腔或腹腔进行灌洗降温。

优点:常用于手术中的降温。

缺点:易发生心室颤动或其他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血液降温

血管内灌注降温通过快速输注大量冷却液体来达到降低核心体温的目的。对患者的心、肺、肾功能造成巨大挑战,故不推荐。

血管内冷热交替降温采用介入方法将温度控制导管插入人体动脉血管内,直接对血液进行降温。

亚低温治疗的禁忌症

  • 外伤性心跳骤停和出血性中风
  • 药物过量导致的心跳骤停
  • GLASGO评分≥8分,T<34℃
  • 无法控制的活动性出血
  • 无法控制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
  • 心律失常
  • 孕妇

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体温的监测

将脑温维持在预置的33~35℃之间,随时观察记录降温的时间、速度等,注意病人有无寒战,根据降温效果随时调节预置温度。亚低温治疗期间持续监测体温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呼吸道的管理

低温可引起呼吸减慢,换气量和潮气量下降,甚至呼吸抑制。实施亚低温疗法的患者要严格注意呼吸道的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镇静、肌松剂的应用可导致呼吸肌麻痹甚至呼吸停止。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氧饱和度,机械通气者要严密监测呼吸机模式、参数的设定、调节等以及气道的温化和湿化。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痰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生命体征的观察

要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神志、瞳孔的改变。低温可使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如脉搏少于60次/min,血压低于80~90/50~59mmHg,意识障碍逐渐加深,瞳孔散大或极度缩小,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情恶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投入抢救。如脉搏大于100次/分,血压增高或出现潮式呼吸,同样是病情危急的表现,也要做好抢救准备。

循环功能监护

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如ECG、血压、脉搏、心率、肢端循环及面色等,行24h动态心电监护。心率应维持在60~80次/min,舒张压50~70mmHg,平均动脉压80mmHg。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病人应表现为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若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心律不齐、肢端发绀、面色苍白,说明微循环障碍。

电解质及体液平衡监测

应严密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定时监测血生化参数,特别注意镁、钾、钙的变化,防止电解质紊乱。

凝血功能监测

由于低温血小板可粘附聚集成团,且外周血小板进入脾脏、肝脏增多,使血小板减少;同时低温条件下凝血因子的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差,容易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亚低温中必须定期监测凝血4项,同时注意观察皮肤及粘膜有无出血等。

基础护理

患者应每小时翻身1次,给予局部按摩。同时保持床单元干燥平整,观察患者四肢皮温、颜色等末梢循环,同时做好患者口腔、尿道口、皮肤护理,以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发生。

复温护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缓慢恢复,一般每24小时提升1~2℃,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其他脑保护措施

小结

目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明了在32-34℃的亚低温治疗对脑功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