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早就该炸掉”?被陕西人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教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早就该炸掉”?被陕西人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壮举还是教训?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_cambrian/JJB13TEA0552P9IP.html

三门峡大坝,这座屹立于黄河之上的宏伟建筑,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写满了壮举与教训,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争议,它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探寻与深思。

遥想往昔,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却也因频繁的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水患犹如一头肆虐的巨兽。古代封建王朝,由于治理手段匮乏,黄河改道频发。北宋年间,黄河改道如脱缰野马,汹涌的洪水无情地淹没诸多城市,无数百姓丧生其中,那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到了近代,19 世纪的中华大地在列强的侵略下已是满目疮痍,而黄河水患更是成为影响国家稳定的巨大隐患。仅在 1941 年到 1951 年这短短十年间,黄河就发生了四次大的溃堤,“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句口号,便是黄河水患严重程度的真实写照。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前后决堤 1600 次,大规模改道 26 次,治理黄河水患已然刻不容缓,成为第一代领导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驯服黄河这头“巨兽”,修筑大坝成为当时最有力的手段。新中国伊始,水利工程专家稀缺且实战经验不足,于是邀请了苏联著名水利专家伯克夫前来助力。伯克夫有着二十多年的工程建造经验,在苏联国内主导多项著名水利工程建设,可谓声名赫赫。他沿着黄河开始选址,最初提出在黄河上游径流量最大的潼关修筑大坝,认为堵住此处便可保下游无虞。然而,潼关紧邻西安城,且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势过高,在此筑坝,虽短期或可无恙,但随着水流侵蚀,溃堤风险极大,一旦大坝失守,西安这座千年古都、西部经济重镇将面临灭顶之灾。为确保西安安全,只能另觅他处。伯克夫继续向下游勘察,最终在河南境内选定了三门峡。这里地质、地势俱佳,径流量也合适,似乎是修筑大坝的理想之地。

就在大坝即将动工之时,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站了出来表示反对。黄万里教授深知三门峡位于黄河上游中段,泥沙淤积问题极为严重。若大坝建成后无法妥善处理泥沙淤积,黄河泥沙将在三门峡大坝堆积,导致上游河床抬高,陕西境内河流,尤其是渭河流域,因其地势原因必然首当其冲遭受泛滥之灾。但彼时伯克夫的工程计划已获通过,物资人员均已调配就绪,大坝工程势在必行,黄万里教授的反对意见最终未能阻止工程的推进。

三门峡大坝于 1957 年 4 月动工,1961 年 4 月投入使用。它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水患问题得到极大缓解,再未出现特大水利灾害,小范围水灾也可控,两岸田地得以有效灌溉,粮食迎来大丰收。但正如黄万里教授所担忧的,随着三门峡大坝拦截泥沙增多,陕西人民陷入了困境。据陕西省水利部门数据,自大坝投入使用后,渭河流域洪涝灾害次数猛增一半,从 1965 年到 2008 年,共发生 137 次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两千多亿。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呢?原来,苏联与中国地理气候差异大,水域情况截然不同。伯克夫对黄河了解有限,修建三门峡大坝时未充分考虑泄沙功能,致使大坝缺少排沙孔。大坝建成短短数年,渭河河床就被抬高数米,形成空中悬河。陕西省水利部门起初只能通过加固、加高渭河河床来防范洪涝,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泥沙持续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患愈发频繁,严重影响陕西人民生活。陕西人民对三门峡大坝的痛恨与日俱增,甚至有人提出炸掉大坝,省政府也将调查报告呈交中央以求解决问题。

面对泥沙堆积和河床升高的难题,大坝管理人员起初直接打开水闸排沙,可这并非长久之策。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修筑排沙孔,然而大坝已落成,动工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大坝安全。后来只能小心翼翼地挖掘出两个排沙口,试图将淤积泥沙排往下游,但至今仍有大量泥沙无法排出,渭河河道的泥沙堆积问题依旧严峻。无奈之下,水利部在三门峡大坝下方增加排沙孔数量,并在下游修建小浪底大坝。两座大坝相互配合,一个控水,一个排沙,才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上游水患问题。

三门峡大坝的建成,解决了河南、山东的水患,却让陕西饱受泥沙之苦。它究竟是治理黄河的伟大壮举,还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呢?从它建成后发挥的防洪、灌溉等效益来看,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功绩;但从陕西因之遭受的洪涝灾害和巨大损失而言,又似乎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不过,也正因为有了三门峡大坝的前车之鉴,在后续的大坝修筑工程中,如三峡大坝,工程师们格外重视排沙问题,在下方修建大量排沙孔,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如何在规划之初就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平衡各方利益,做到趋利避害?三门峡大坝的故事,如同黄河水一般,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等待着我们不断地去反思、去探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