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行业的发展看具身智能落地的节奏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看具身智能落地的节奏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从手工制造到流水线生产,汽车工业经历了近300年的创新与变革。如今,具身智能正站在相似的起点上,面临着数据获取、规模化生产等挑战。本文将通过对比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探讨具身智能落地的可能路径。
300年汽车史:艰难创新突到全球普及
从1712年纽科门发明的蒸汽机,到1896年福特T型车,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跨越了184年。法国人居纽于1769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卡布奥雷”,虽然速度只有3.5千米每小时,但这一尝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共振,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蒸汽汽车无法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能量转化效率过低。1866年,德国工程师奥托成功试制出划时代意义的立式四冲程内燃机。此后,汽车行业加速发展,1885年,德国人本茨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汽车。1914年后,汽车工业进入快车道,客户需求多样化催生了细分品牌,汽车原材料的演变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
流水线生产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福特T型车在1927年停产前共售出1500万辆,这是T型车和流水线生产共同创造的辉煌,也奠定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合碳中和意识的兴起,以及自动驾驶的智能化趋势,电动车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
具身智能:30年的风起云涌,落地之路需你我同行
回顾汽车早期发展历史,汽车之所以能进入千家万户,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能否产生价值,能否规模化生产和制造。具身智能可能也绕不开这两个核心问题,但解决的顺序可能稍有不同。具身智能从一开始就蕴含了智能的概念,这与早期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有很大不同。
从学术发展来看,具身智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1年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的“没有表征的智能”概念,以及1999年罗尔夫·普费弗和克里斯蒂安·谢尔提出的具身认知理论。2012年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AlexNet在ImageNet图像分类竞赛中的突破,以及2020年OpenAI发布的GPT-3模型,都为具身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来说,数据获取是关键。现阶段,行业在数据获取路径上存在分歧,有的坚持合成数据路线,有的坚持真实数据路线,也有的采用混合路线。合成数据可以快速获得大量数据,但在高度真实交互场景中,仿真环境往往无法满足需求。真实数据在理解环境和应对新应用场景时的作用无可替代。
不管获取数据的路线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大语言模型中的规模效应,在具身智能领域也一样有效。具身智能的核心问题不是数据的路线问题,而是数据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现阶段,行业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不同构型的机器人能被使用起来,证明其“可用性”。
在数据管理方面,当数据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如何与算力进行匹配成为重要问题。软件生态与硬件的结合也是提升具身智能能力的关键挑战。机器人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和标准化软件开发工具链,算法成熟度不高,软硬件解耦难题等都需要解决。
一个新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仁人志士怀揣热情,挥洒热血,一定能将行业的边界往前推进。刻行时空也希望能与诸位一起共创,解决行业的一些疑难杂症。基于自动驾驶的行业经验和大数据领域的经验,刻行时空已经在和一些行业客户共创最小数据飞轮方案,希望能快速的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将机器人的智能往前推进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