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后人今何在?女儿小学毕业在内蒙古当知青,下决心以后当医生
邓稼先后人今何在?女儿小学毕业在内蒙古当知青,下决心以后当医生
“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子女邓志典和邓志平也以各自的方式延续着这份家国情怀。
提到“两弹元勋”邓稼先,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为了搞出属于中国的核武器,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辐射而全身出血,年仅62岁就病死在妻子怀里。
邓稼先隐姓埋名,在西北奋战20余载,由于关乎国家机密,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大家才第一次听到“邓稼先”这个名字。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病逝,留下的一张与老友杨振宁的合影上,嘴角还有未擦干的血迹。
邓稼先逝世后,他的一对儿女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直到2019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共和国记忆》中,播放《邓稼先:绝密的28年背后》专题片时,我们才有幸了解到邓稼先女儿邓志典、儿子邓志平的近况。
孩子们口中的“好爸爸”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培养出了“文人风骨”,立志为建设国家奋斗终生。
小时候的邓稼先,和杨振宁关系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玻璃球、爬树,看谁爬的高。后来,邓稼先去了北平读小学,于1935年考上了志成中学。那一年正赶上“一二九运动”爆发,邓稼先深受感染,也参加了民族救亡运动。1937年北平沦陷后,邓稼先组织同学游行示威,还当着校长的面,将日军私发的传单撕得粉碎。
邓稼先的壮举受到了日本军方的注意,父亲邓以蛰为了保护他安全,把他送去抗战的大后方昆明学习。在那里,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和儿时玩伴杨振宁成了同学。
1948年,邓稼先进入美国普渡大学,不到两年就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的邓稼先面临两个选择: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建设国家的人才,却积贫积弱,提供不了好的待遇;美国人求贤若渴,给他开出十万美元年薪,提供免费住房、额外补贴研究经费。
邓稼先没有任何犹豫,于1950年回归祖国。他犹记得父亲叮嘱他的那句话:学习科学,用科学救国于水火。
1953年,邓稼先结婚了,妻子许鹿希是北京医学院的医生。1954年,他们的女儿邓志典出生,两年后儿子邓志平也出世,一家四口度过了短暂的快乐时光。
邓稼先一家住在中科院宿舍,这里地方偏僻,有大片空地。每次下班回来,邓稼先都会陪儿女玩耍,把他们带到空地上,放“二踢脚”玩。
邓志典刚会说话,邓稼先就把她抱在怀里,让女儿叫“爸爸”,后来发展成了“好爸爸”“十分好爸爸”。每当邓志典叫出口,邓稼先都会心满意足地笑起来。
只要工作不忙,邓稼先就会围着一对子女团团转。妻子许鹿希埋怨他太宠溺孩子,他哈哈大笑,回答:“小孩子正是贪玩的阶段,这时不玩什么时候玩?”
遗憾的是,邓稼先陪伴家人的时间并不长,1958年,他作为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一头扎进西北戈壁滩,一走就是28年。
女儿到内蒙古当知青,邓稼先带肉罐头看望
邓稼先这一走,照顾子女的任务便落在妻子许鹿希身上。可许鹿希也有工作在身,常常要值夜班,只能把儿女留在家里。
一次,邓稼先回京述职,回了一趟家。为了保护隐私,他深夜翻栏杆回家,却见5岁的女儿搂着3岁的孩子住在门口的台阶上,相拥着睡着了。邓稼先很自责,又没有办法,只好悄悄把儿女抱回卧室,又悄悄地离去。
因为缺少父母的指导,邓志典的学习不太好,只读了小学。上世纪60年代末,在“上山下乡”的号召下,不满15岁的邓志典离开北京,去内蒙古当了知青。
出发那天,邓志典不想让母亲伤心,独自拎着行李就出门了。她也渴望父亲能突然出现,为她送行,可她伸长脖子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父亲的身影。
邓志典插队的地方,是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生产建设兵团。这里距离北京800公里,坐车到县城要两个小时,人迹罕至,条件也十分艰苦。
当时粮食供应跟不上,邓志典和知青们每到月末都要饿肚子,连续吃一个礼拜的野菜糠窝窝头。饭吃不好,干的活却一点不少,还都是挖水渠这样的重体力活。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再加上从事体力劳动,正值成长期的邓志典经常生病,原本乌黑浓密的头发也变得细黄。也是从那时起,邓志典下定决心,以后要当医生。
一次核试验结束后,邓稼先没有回北京,而是带着两瓶省下来的肉罐头,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到内蒙古,又步行20多公里抵达女儿所在的连队驻地。
看到女儿面黄肌瘦的样子,邓稼先心都要碎了,连忙把罐头拿出来,递给女儿吃。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着罐头,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内心却充满苦涩。
其实,以邓稼先的身份和地位,他完全可以把女儿调回北京,安排一份轻松的工作。但邓稼先没有这么做,他从不搞特殊,也因此亏欠了一双儿女。
于敏给她补课,考上医大
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多次回国访问,在他的过问下,邓志典的处境终于有所好转。插队内蒙古5年后,邓志典办“病退”回到北京,在一家皮箱厂当工人。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邓稼先和同事们坐在一起,聊起了孩子们的去向。无一例外,这些两弹元勋们的孩子们,因为从小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监督,都严重缺乏知识。
邓志典小学毕业后,已经十多年没摸过课本了,基础很差,连牛顿、爱因斯坦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如果没有名师指导,自己又不努力,是很难考上大学的。
但邓志典很有志气,决定和弟弟一起考大学。当时邓稼先刚好暂留北京,也支持儿女参加高考。为了寻找各种复习教材,他每天蹬自行车在旧书摊转悠,终于找到了一批教材。
可当时正处于教育体系重建的阶段,邓稼先买到的教材都是解放前,用文言文写的。邓稼先读着这些教材长大,成了“娃娃博士”。可女儿邓志典没有一点物理基础,又不懂文言文,读起来十分困难。
于是,邓稼先在工作之余,每天晚上都要给女儿补课,常常教到凌晨三四点。不过,作为高端物理学家的邓稼先,讲起初高中物理来还是挺难受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教中学比教大学还难。”
除了父亲邓稼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也给了邓志典姐弟俩莫大的帮助。于敏是邓家的邻居,经常过来给姐弟俩上课。邓志典坦言:“于敏叔叔讲得深入浅出,比爸爸好多了。”
经过三个月辛苦学习,姐弟俩都考上了大学,其中邓志典就读于某医科大学,走上了学医之路。
留学美国,定居国外当医生
1980年,大学毕业的邓志典准备去美国攻读研究生,得到了父亲邓稼先的同意。临行前,邓稼先带女儿到国管局礼堂,看了一部名为《走向深渊》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埃及姑娘,毕业后去法国留学,因为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被国外收买,当了间谍。她利用男友在埃及秘密基地工作的机会,将本国情报源源不断传递了出去。
电影完结后,邓稼先意味深长地说:“典典,你要永远记得,家国最重要,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
邓志典听进去了父亲的忠告,点头回答:“爸爸,我不会的。”
邓志典留学的学校,是美国纽约州石溪大学,就读于该学校的神经医学系。据说,邓志典能顺利赴美,也是杨振宁一手安排的,杨振宁是该校的终生教授,
1986年7月,邓稼先病危,在国家的帮助下,邓志典从美国赶回,见父亲最后一面。看到父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样子,邓志典崩溃大哭。
躺在病床上的邓稼先努力振作精神,安慰女儿:“典典别哭,爸爸知道早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早。”
随后,邓稼先又喘着粗气,艰难地说道:“孩子,你出门在外,不要忘了《走向深渊》的结局。”
父亲去世后,邓志典又前往美国,在纽约石溪买了房,定居了下来,父亲去世的那一年,她生下一个女儿,想来在看望父亲时,她已经有孕在身了。
据资料显示,邓志典在美国长岛州立老兵医院一直工作到现在,还获得了石溪大学颁发的荣誉证书。
弟弟邓志平则一直留在中国。他毕业于重庆大学,留在四川工作。退休后他回到北京,照顾母亲的晚年,平时生活低调,基本不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