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3年 1000多个自然村 1万余张免费全家福 他用镜头记录乡村留守老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3年 1000多个自然村 1万余张免费全家福 他用镜头记录乡村留守老人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6QD6GSI0534AE7B.html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当年轻人拿着智能手机自由拍摄时,在一些偏远乡村,不少老人除了证件照之外,几乎没有拍过生活照,更别谈结婚照和全家福。来自江西婺源的"90后"小伙戴继民,是一名连续13年免费为乡村留守老人拍照的摄影师。他用镜头记录下1000多个自然村的1万余张免费全家福,为乡村老人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忆。


戴继民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戴继民的抖音号、视频号等账号的名字为"阿呆走江西",网友和他拍摄过的老人都亲切地叫他"阿呆"。

"我遇到一位老兵,他说一生未留下一张称心的照片。这使我想起我的爷爷,他和许多农村老人一样,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也许从未真正重视过拍照片这件事。"戴继民谈起免费为乡村老人拍照的初衷时说。

戴继民所拍摄的照片,有老人的单人照,也有夫妻的合影,有两代人的合照,还有四代人的同框……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戴继民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戴继民告诉记者,拍摄对象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对老年夫妻。他们除了身份证,从没有拍过照。在等待照片时老人还在说笑,但拿到照片那一刻,这对夫妻看到两人的合影后瞬间就抽泣了,并直接把照片贴到脸上。激动之后,他们又久久地盯着照片看。不善表达的他们,一直在说感谢,并向戴继民伸出了大拇指,表示自己的满意。

在拍摄中,戴继民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有次拍摄临近结束,一位老人几乎用恳求的语气让戴继民等她一会儿。随后,她抱着老伴的遗照急匆匆赶来,请戴继民为她记录下这一幕。"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戴继民回忆道。

"公益路上我只收过一次钱。"戴继民说,有一次他在萍乡一个偏远乡村为老人拍照时,其中一名身患绝症的老人在拍完照后告诉他,这是一张遗照,并包了一个6元的红包给他,说是祝福有爱心的阿呆六六大顺。推辞不过,戴继民只好收下了这个红包,但他的内心却久久不能释怀。事后,他把这6元钱捐给了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

拍摄照片很快,找好位置、捕捉微笑镜头、按下快门……相机记录的是当下最真挚的情感。老人们拿到照片的时候是开心的,这也是戴继民坚持公益全家福拍摄的动力。

看似一张张平平无奇的照片,但对于农村的老人,却是一份珍贵的留念。他们并不需要美颜功能,真实就是最好的滤镜。


戴继民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戴继民为老人拍照

13年间已送出万余张全家福

"有床板就睡床板,没床板就睡板凳,吃饭就到老乡家蹭一顿。"戴继民说,在拍摄最艰难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有次去到一个较偏远的乡村,他先是坐绿皮火车到县城,然后坐乡村班车,再换摩托车和三轮车,抵达目的地共花了9个小时。

2011年,戴继民开始拍摄公益全家福,最早拍摄的地方在他的老家婺源以及其大学就读地赣州的周边农村。2013年,其公益全家福活动通过众筹获得了新的设备,照片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送给老人,后来甚至可以装上相框。

对于戴继民来说,公益全家福的拍摄让他将相机对准了农村的老人,开启了他关注乡村的大门。13年间,戴继民深入1000多个自然村,定格了无数幸福瞬间,送出万余张全家福。


戴继民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通过媒体的报道、朋友圈的影响,公益全家福拍摄计划得到更多朋友的支持与认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的行列,支持他的善举。这些年来,有一些被拍摄的老人相继过世,但当戴继民回访村庄看到他所拍摄的照片被挂在他们家中,供亲人们缅怀和纪念时,戴继民说,那一刻,他突然觉得拍那些照片变得更有意义。

"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时代,纸质的实体照片会越来越有仪式感。这十多年对我来说,也许是一个开始,我会一直坚持拍下去……"戴继民说。

当相机定格的那一刻,不只是面对镜头的微笑,更是记录着家庭的温暖和爱。一张张全家福是一个个家庭幸福团聚的象征和对美好未来的寄托。而戴继民所做的正是把这份寄托,送到无数个大山深处的乡村家庭,让更多人的心中有了一份永恒的记忆。


戴继民为老人拍摄全家福

江南都市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为戴继民颁发天天正能量特别奖荣誉证书及奖金5000元,感谢他用影像温暖着这片土地上每一颗渴望被记住的心。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在数字时代的边缘,他拉起陌生老人的手。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对生命尊严的肯定和对岁月的深情回望。跨越山山水水,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他都愿放慢脚步,让走在后面的人,也能触摸美好和光亮。

他是记录者,也是爱的传递者。我们相信,当技术和爱心结合,未来一定会更加温柔美好。

文/图 苏玲荣 本报全媒体记者郭宁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主任:周艳华
值班编委:杨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