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陈凯歌的“狂妄”之作为何失败?
《无极》:陈凯歌的“狂妄”之作为何失败?
《无极》作为陈凯歌导演的一部重要作品,自上映以来就饱受争议。这部电影不仅在商业上遭遇滑铁卢,在艺术上也备受质疑。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无极》的失败之处,探讨其对华语电影产业的影响。
作为一部电影,《无极》实在是太烂了,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恐怕不仅仅是一起包子杀人案。
大家要明白,一部电影好不好,不仅仅取决于故事,还取决于方方面面。
例如,经常出现:
大家看完这部电影后都批评了,类似的评论仍然存在。
大家看完都称赞那部电影,结果却成了绝唱,再也看不到了。
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在中国影视行业,投资人和观众之间经常发生矛盾。
因为它很便宜,而且可以很快还款。
但在电影《无极》中,投资人很少与民众站在一起。
因为它很可能会赔钱,而且赔很多钱。
《无极》最终全球总票房为34,209,279美元。
据说其投资成本为4000万美元,但我在网上找不到具体信息。
最直接的市场表现就是,陈凯歌拍出他所谓的“中国第一部原创奇幻电影”后,基本上没有投资者愿意投资中国原创奇幻电影。
哈哈,他和投资人的这次“第一次”——奇幻题材的合作,真是不愉快。
无论如何,就连陈凯歌本人也不愿意再触及这样一个“伟大”的话题。
这是用脚投票。
张艺谋的《英雄》成本为3000万美元,但其全球总票房为176,210,019美元。 于是,郭石再次拍摄了《十面埋伏》。
你觉得一起拍《无极》的人会觉得这部作品好看吗?
哈哈,反正香格里拉景区不这么认为。
陈凯歌导演在景区拍摄结束后,并没有拆除任何东西,包括场景、建筑、生活垃圾。 他是国际大导演,他等着有人来收拾他的烂摊子。
更何况,陈凯歌为了艺术,砍伐了景区内的树木,破坏了植被,导致景区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因此,估计香格里拉景区和当地环保局很难对《无极》表示赞赏。
最后,还有整部电影本身。
警告,可能有点绕,因为陈凯歌为了炫耀自己的技巧,贯穿了两到三个故事线。
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极其简单:
一个注定无法爱的女人与三个男人的爱情:与将军的错爱、与奴隶的思念、与变态的错误。
人物关系
为了给大家分析一下这部电影到底有多烂,我自己也瞎了。
我先给大家展示一下正常的电影人物关系图是什么样子的。
由于电影时间非常紧张(120分钟),大多数人都与之相关。
尤其是主角会与多个角色产生互动关系,因为他是故事的开始。
无忌的人物关系图是这样的。
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除了主角张柏芝与光明之间是双向关系外,她与其他角色的关系都是单向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主角显得很不重要。
到处都有她的身影,但她却似乎毫无用处。 她不断地被讲故事,完全没有主观能动性。
当然,你可以说,这表明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至于观看效果,观众最容易带入的就是主角的视角。 但如果主角徘徊在各种关系之外,观众就会跳出场景,永远无法融入戏剧氛围。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男主角是谁?
从关系图来看,应该是昆仑。 但他与女主角的场景几乎是一维的。 女主角对他没有任何感情,和他的戏份就更少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她误会那光就是昆仑。
但影片所展现的是,倾城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明媚的爱情故事,而昆仑就像躲在八百里外公交车下的阿杜。 他也许很难过,但他真的看不到。
即使有互动关系线,倾城和光明之间的关系也很简单:爱情。
完全没有戏剧性的冲突,让观众觉得这两个人好无聊。 如果观众想看爱情故事,可以晚上去一个小公园看大半夜。
因此,全剧中唯一互动、反差的人物关系就是昆仑与鬼狼之间。
有刺杀目标,有人生冲突,一光明一暗,一善一恶,戏剧冲突十分明显。
于是,他们成为了这部电影中唯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的角色,但他们的角色却少得可怜。
故事发生在人们身上。
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单薄,就像泥人的不稳定的框架一样。 剧情作为泥人的泥土,只会很快崩塌,更何况电影中那些充满隐喻的隐喻。
从人物关系来看,这部电影是针对形式主义的,无意走寻常路。
作为掌控影片效果的导演,陈凯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野心显而易见。
脚本结构
然后,我来说一下脚本结构。
现在市场上的剧本结构有很多种:六步法、好莱坞十二幕结构、金羊毛剧结构等等,见仁见智。
我就选最经典的:三幕剧。
所有的剧本结构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三幕剧是人类数千年来探索的一种戏剧结构,始于希腊戏剧,并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成形。 也是让观众在讲长篇故事时感觉最舒服的节奏。
按照电影120分钟的计算:开场30分钟,发展60分钟,高潮30分钟。 大致比例为1:2:1。
《无极》片长121分钟,相当经典。
《无极》的开头其实很简单:
在满申的安排下,倾城误以为救她的人是光明将军,并爱上了他。 事实上,这个人就是奴隶昆仑,这也开始了她一生的悲剧。
之所以让观众感到困惑,是因为它在前33分钟保持了两条线的故事:青城线和昆仑线。 两条台词直到影片第33分钟才融合,却在影片第37分钟昆仑跳崖再次分开时结束。
是的,你没有看错。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一时,男女主角才相遇,但他们相爱并在见面后四分钟内分开。
观众读完后当然感到困惑:
已经开始了吗? 不,已经结束了。
整个开头以曼深开始,以曼深结束,就是她和将军互相嘲笑,救了他,让他加深了误会。 此时第一幕(误会结束)结束,转向第二幕(误会加深),但时间已经到了42分钟,开场严重超时,再加上两幕合并故事情节太晚而且太短。
观众现在应该已经感到不耐烦了。
到了第二幕,这里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花甲要找到它真正的主人了。
这里更让观众困惑的是,第一幕有两条故事线。 本剧共有青城线、昆仑线、乌环线三条故事线。 两者相互交织,却从未融合在一起。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张杂乱的网。 现在这里,现在那里,到处都是螺纹,但到处都有洞。
如果说第一幕观众能看懂,那么第二幕就完全乱了。
这一幕以鬼狼牺牲自己,将花甲交给昆仑而结束。 此时影片时长已达到99分钟,整个第二幕长达57分钟。
而且,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联系有点绕,不够直接:
倾城爱花甲主人,花甲主人在第二幕为混乱带来秩序。
因此,在第二幕的时候,陈凯歌不仅要解释第一幕和第二幕的联系,还要同时解释三个故事情节。 而且,他不愿意将三个故事线合并在一起,因为他想留在高潮的是信息的彻底爆发。
但陈凯歌导演显然缺乏整理大量信息的逻辑能力。 但他也很聪明,或者说很自作聪明。
他用了很多比喻来帮助他解释那些他没有时间解释的事情。 笼子、风筝、羽毛等都是与内容描述相辅相成的视觉隐喻。
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因为隐喻确实可以帮助影片节省解释的时间。 。 具体来说,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解释。
但问题在于陈导选择的比喻:戴羽毛就是鸟,笼子就意味着不自由、被控制。
这些隐喻是文学隐喻,不是常规符号,观众无法一眼理解。
从视觉上看,这些文学隐喻需要大量的情节和持续时间,才能营造足够的戏剧氛围让观众观察和理解。
最经典的就是《沉默的羔羊》。 所有的隐喻,就像蚕蛹和蝴蝶一样,都是不同的情节,最终让观众恍然大悟。
《无极》故事情节众多,联系复杂。 为了同时推进三个故事线,节省时间,他强加了各种比喻,希望有助于解释。 有太多可选的隐喻晦涩难懂,反而需要情节来铺垫。
雪上加霜。 第二幕一塌糊涂,所有角色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旋转,实际上是孤独的旋转。
当第一幕42分钟,第二幕57分钟时,留给第三幕的时间确实不多了→_→
第三幕,包括片尾主题,时长 22 分钟。
但大家还记得,陈导第二幕的三条故事线,要在第三幕拉起来。
于是,第三幕开始时的整个节奏就变成了:
去!去!去!
从第99分钟到第105分钟,陈导真是用力拉扯,把三条线拉到了一起。
主角们在不到六分钟的时间里专注于加强他们的关系:
昆仑得到铠甲,昆仑前往青城,昆仑与青城救光明,无欢审判光明杀王,昆仑说出真相,青城与光明分手,昆仑与光明被定罪。
6分钟,六分。
在这六分钟里,故事的节奏开始像失控的昆仑一样奔跑。
您认为接下来的时间都会如此吗?
这不,剧情在电影第105分钟戛然而止,开始散场。 因为从第105分钟到第121分钟,剩下的所有时间都发生在一个场景、一个小戏剧、一个情节中:
吴欢向倾城解释了自己失常爱情的原因。
是的,第三幕在前六分钟内以光速经历了六个情节点,然后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只有一个情节点。
让我这样解释一下。 这就像一个公共汽车司机花了六分钟开车经过六个车站,然后猛踩刹车,让一头牛花了十五分钟把你拉到最后一站。
……
然后导演用吴欢对倾城的执念来讲述无法爱的痛苦,这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
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昆仑呢?
他大部分时间都挂在树上,看着吴欢讲述自己的故事,勾引电影的女主角,点击电影的主体。
昆仑当时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
于是观众又疑惑了。
第一幕的男主角应该是昆仑。
第二幕的主人公变成了光。
第三幕的男主角似乎又是吴欢了。
于是观众就开启了风中凌乱模式:
这是谁? 这是什么? 这张照片是关于什么的?
总结一下,《无极》整个121分钟的剧本结构如下:
42:57:22
大约2:2:1
头大、肚肥、脚小,是鲁迅笔下的杨二嫂。
更可悲的是,由于陈导想把一切都讲清楚,却又无法解释清楚,海外版被删减至103分钟。 我想也许审讯场景被剪掉了。 因为那些场景的唯一作用就是把逃跑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没有也没有任何影响。
至于演员的表演,台词荒唐,剧情不明朗。 大家都说了很多了,我就不细说了。
事实上,如果一部电影从一开始人物结构就薄弱,基础故事结构也不合理,崩溃只是程度问题。
就像盖房子一样,但地基(人物)不牢固,钢筋(结构)是歪的。 不管剧情和表演再好,房子最终也无法居住。
最后说一下影片的售后服务。
胡歌的《馒头杀人案》确实很有名。
陈凯歌状告他:人不能这么无耻。
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胡歌回应道:只要陈导不拿走他的电脑。
为了《无极》,陈凯歌上天下地批判民众。 从老朋友鲁伟到年轻记者柳岩,没有人能说《无极》一句坏话。
可以说,陈凯歌的售后服务不能差了。
陈凯歌说五年后没有人能够理解无极。
其实无忌的故事一点也不难理解,只是陈凯歌把它复杂化了。
为什么?
我觉得现在华语电影足够多了,是讨论《无极》的好时机。
认真讨论、分析。
因为在我看来,虽然陈凯歌本人无意,但却是中国商业电影实验的巨大失败。
这种失败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首先,《无极》是陈凯歌本人的一部“狂妄”代表作。
这种傲慢从电影制作之初,陈宏被任命为制片人时就开始显现出来。
这将使生产成本最大化。
作为一部商业片,成本是关键。
煮多少米。
如果没有考虑清楚,那么即使电影得到社会的认可,它也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因为电影是先投入后收获的文化产品。 而且,不同成本的电影,档期也不同。
大家经常吐槽的国产恐怖片非常非常糟糕。
但这种电影是用来填补一些午夜场,或者人少的时候。 有的人这个时候去电影院,嗯,不完全是为了看电影,只是需要一个黑暗的空间,有背景音。
所以,它的成本低,而且利润丰厚。
《无极》在没有进行任何市场调查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投入了这么多资金。 目前观众对此的接受度有多高? 不管怎样,陈凯歌的电影还能亏损吗?
结果,帕吉,却是亏了。
亏损的原因并不是票房不够好,而是其成本太高。
2006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是《无极》。
《无极》全球总票房为34,209,279美元,中国票房为18,000,000美元。
当时,《国民警卫队英雄》全国最高票房似乎在4000万美元左右。 根据票房明细,最终《无极》最多能从国内收回1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所以,说白了,陈凯歌当时就花了4000万美元瞄准海外市场。
但国外不被接受! 不接受! 不接受!
2006年,中国还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却支撑了《无极》一半以上的票房。
陈凯歌指责桑怀说中国人没有品味,很前卫。
真相是什么? 你不知道吗? 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你吗? 是你没能讨好外国人。 回来和中国观众一起传播邪恶吧!
那时候中国把它能给你的票房都给了你。 你想要的是张艺谋在海外赚了1.3亿美元。 他们为什么不给你?
国主就站在那里赚钱。 你甚至给别人拍色情片,但人家还是不喜欢你。 你怪谁? !
所以不是中国人不支持你,而是欧美人看不起你陈凯歌。 你要骂就去骂欧美人。 你英语不太好。 去骂他们不懂你陈凯歌的阳春白雪吧。 你为什么不说话?
那么,陈凯歌的嚣张还体现在《无极》的制作过程中。
当时的新闻中已经透露了这一点。
文章称,上图的魔法宫殿是与当地政府协商后留下的永久性建筑。
这种事,永远留在香格里拉……
哈哈→_→
真是雷声大雨点小,全拜陈导所赐。
事实是,当地环保局根本不同意。
《无极》无视当地环保法规,违规搭建场景,随意浪费,破坏植被,留下大量垃圾。
原因就在于陈凯歌是一位伟大的导演,一位伟大的国际导演,他周围的一切自然都与他配合。
他怎么能和别人合作呢?
事件发生后,相关人员被追究责任。
陈导一挥衣袖,表明自己还是个老艺人。
从影片的效果来看,这是陈导雄心勃勃的作品。
我相信,作为一个学院派导演,陈凯歌一定比任何人都更懂三幕剧,更懂戏剧节奏,更懂人物框架。
但他都忽略了这些,因为当时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导演能力,他可以超越所有教科书的限制。
他想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电影叙事,一个宏观的、大的戏剧世界。
这个电影叙事将打破以往的一切。
于是,他为所欲为,极力展现自己的导演功底。
明明可以解释为一条主线,不,可以分为两条线。 两行不够,所以分成三行,然后以戏剧的形式结束,以求艺术升华。
他认为自己的导演天赋已经超过了所有人,他只需要一个突破点就能改变世界。
他并不局限于古老的三幕剧或好莱坞模式。
太庸俗了。
他想向所有人展示什么是艺术。
但他忘了自己是在拍商业片。
商业电影是大众电影,大众的观影习惯是日积月累的。
三幕剧的演出不是由任何人决定的。 这是几代剧作家、剧团和电影制片人想出来的。
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是基础。
为什么陆伟看完之后会生气呢?
因为他在《无极》中看到了陈凯歌对比过去电影人对于编剧和叙事规则的傲慢。
他觉得没有人比他优秀。
叙事有它自己的规则,就像数学再复杂,总是从12345开始。
规则不是由任何人制定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制定的。
如果《无极》只是一次尝试,我会佩服陈凯歌导演,因为他敢于尝试。 但他拍《无极》的目的就是要称霸,他不接受我就骂他。
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导演长期以来的趋势。
如果你在做实验,你就会吸取教训并再次回来。 但若要称霸,一旦遭到攻击,就会化为废墟。
陈凯歌的《无极》无疑属于后者。
《无极》的失败在于前期,因为它不懂得策划和掌控! 《无极》的制作太可怕了,太嚣张了,破坏环境了! 《无极》的不好之处在于,这部电影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野心太大了! 《无极》的不好之处就在于它的影响力,断绝魔法之源,避重就轻,毫无责任!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