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高山戏传承数百年 “乡”约陇南“演故事”
国家级非遗高山戏传承数百年 “乡”约陇南“演故事”
高山戏是甘肃省独有的特色剧种之一,发源于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已有数百年历史。它以地道的武都方言为语言基础,融合了多种唱词格式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同时伴有丰富的伴奏乐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山戏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也是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和戏剧文化的重要内容。
“武都高山戏”是甘肃省独有的特色剧种之一,又名高山剧,1959年以前,当地鱼龙、隆兴、甘泉、安化、马街等地的人称为“演故事”、“走过场”、“社火戏”等。
高山戏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已有数百年历史,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高山戏的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唱词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律诗体等。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高山戏伴奏乐器分为武乐和文乐,武乐有大鼓、大锣、四片瓦,文乐有大筒子、土琵琶、二胡等。
动作敏捷的羊皮鼓舞
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
唱腔苍茫又鲜活饱满的高山戏……
他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
生动的描写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千百年来
正是这些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缔造了武都文化的灿烂辉煌
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
传情达意的武都民歌
独具特色的把式歌舞
这些民间文化在武都流淌、融合
组成了甘肃省独有的剧种
“高山戏”
高山戏是劳动人民价值观的体现
是历史的见证
也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
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
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对构建和谐社会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历史渊源
历史上,每逢灾年或庙会,人们便聚集到一起,请来“师公”(巫师)拜神祭祀,祈福禳灾。久之,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的“师公赞神”活动逐渐演变为自娱、娱人的民间娱乐活动把式舞。
明初鱼龙镇人为纪念大将李文忠(大安爷)而形成了唱戏的习俗,把式舞亦在此情势下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随意演唱升华为在舞台上的戏剧性表演,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高山戏。
文化特征
舞台布景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它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和自娱等性质。
唱腔
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其唱腔分为“欢音”和“伤音”两大类。高山戏“欢音”类唱腔如【古碌】【十把扇】【进状元】【状元回府】【进花园】【门墩儿】【太平年】等明快活泼、玲珑华美,“伤音”类唱腔如【胭脂泪】【滚白带哭腔】【旺哥】等缠绵凄楚、哀怨动人。
演唱风格
高山戏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唱词格式比较固定,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有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律诗体等。
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高山戏伴奏乐器分为武乐和文乐,武乐有大鼓、大锣、四片瓦,文乐有“大筒子”、土琵琶、二胡等。
表演特点
高山戏的表演具有社火场上“把式舞”跳、摇、扭、摆舞步动作的特点,但更多动作是百姓演员对生活劳动的再现与加工。
近几十年,随着文化艺人的不断加入,其表演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高山戏剧目内容丰富多彩,多数剧目有宣扬仁义道德、教化育人的积极意义。
传承保护
2008年6月7日,甘肃省陇南市申报的“武都高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高山戏在武都等地流传了数百年,深得民众喜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是历史的见证,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食粮。
开展高山戏文化的研究将会给中国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挖掘、抢救、保护高山戏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陇南市武都区委员会宣传部官方公众号)